千筆樓丨出游的“詩意”,必須寫在安全的底板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5 12:42:46
來源:新華社

千筆樓丨出游的“詩意”,必須寫在安全的底板上

字體:

  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突發山洪,13名野外露營人員被困。儘管救援力量全力以赴,但最終仍有12人不幸遇難,1人獲救。

  本該是輕鬆愉快的出游,因突如其來的暴雨而化為悲劇。這個暑期,因為追尋出游“詩意”而被山洪致命的案例,已有多起。

  出游的浪漫,必須寫在安全的底板上。只有敬畏自然、規範管理,野外活動才能遠離災禍,真正成為享受自然之美的舒心之旅。

  8月16日至17日,巴彥淖爾市遭遇強降雨。遇險游客露營地位於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東烏蓋溝下游,是兩側高、中間低的山谷地帶,短時強降雨極易引發山洪。

  災害發生後,在各級黨委、政府組織下,1600餘人參與搜救工作。然而,終因地形崎嶇、淤泥堆積嚴重,有12人不幸遇難,僅有1人獲救。

  2025年8月18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消防隊員進行搜救作業。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這樣的悲劇令人痛惜,卻並非個例。

  7月15日,西北一鄉村遭遇瞬時強降雨併發生泥石流災害,造成5名游客中3人遇難2人失聯。

  7月17日,西北某市一名男子帶妻子與2個孩子駕車出游,駕車返回途中避雨時遭遇山洪,妻子和一個孩子因撤退不及時被洪水沖走失聯。

  不時發生的事故提醒我們:山洪、泥石流並非“遙遠的災害”,出游也不全是浪漫和“詩意”。特別是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野外的任何行動,都不能心存僥倖。

  自然之險與人為之疏疊加,成為此類事故發生的“助推器”。

  近年來,徒步、野外探險等活動熱度飆升,一些人熱衷於尋找冷門秘境“打卡”拍照,把荒野當景區,然而“濾鏡”背後的大自然不是精心佈置的取景地,它很可能在頃刻之間露出險惡的一面。缺乏安全設施、遠離人群的小眾路線,可能成為最危險的地方。

  夏季是山洪泥石流多發季節,狹窄的山谷溝道,往往臨山靠水、風景宜人,但在暴雨之下,瞬間就可能變成“洪水通道”。而野外環境複雜,山洪爆發時常常聽不清、看不見,等發現時已經來不及躲避,極易造成人員被困或傷亡。

 2025年8月18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拍攝的搜救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預警與監管仍存短板。當極端天氣可能出現時,預警信息難以精準覆蓋到野外出游群體。野外活動缺少規範引導,自然風險加上管理不足,安全隱患進一步增加。

  安全意識不足。有人對氣象預警重視不夠,把“安全提醒”當成“耳邊風”,一旦風險來臨,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防範災害,重在“防”,貴在“早”。沒有誰是局外人,更沒有絕對的安全區,關鍵在於未雨綢繆,及時排除風險隱患。

  面對大自然,防範安全不該被一時興致所取代。作為個人,很有必要增強敬畏之心,到山區徒步活動時,隨時關注天氣預報,謹慎選擇停留地點,特別是避開溝谷、河床等危險區域。攜帶必要的應急裝備,增強自救的技能。

 2025年8月18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消防隊員進行搜救作業。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各地更要織牢預警之網,加強氣象監測,提升預報精度,打通服務的“最後一公里”。讓野外游客及時收到風險提示,並加強高風險區域巡查,完善野外活動的管理機制。

  全社會共同參與,築牢防災減災的堅固防線。媒體要加大科普宣傳,提醒公眾遠離高風險區域。地方政府在推介地方美景時,也要同時進行風險提示。旅游&&、戶外組織,也需要強化安全風險,負起責任,規劃設計安全路線,主動報備行程。讓社交網絡上的“秘境打卡”多些冷靜提示,而不是一味渲染浪漫“詩意”。

  策劃:令偉家

  統籌:曹建禮、李代祥、劉雅萱

  記者:彭源、王雪冰、趙澤輝

  題圖漫畫:潘紅宇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