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吳起龍)8月6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新聞發布會,邀請多領域權威專家圍繞立秋時節養生保健、運動健康、口腔防護及病媒防控等熱點話題展開系統性解讀,並針對公眾關心的健康誤區與科學防護方法進行深入科普,為公眾提供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的秋季健康指南。
圖片來自國家衞生健康委官網
秋季順應溫差潤燥護肺,警惕換季健康謠言
“立秋並非酷暑終結,‘秋老虎’時段的晝夜溫差變化對健康提出特殊挑戰。”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王樂説,立秋後早晚涼意漸顯但午後高溫持續,這種熱涼交替的過渡性氣候易導致血管收縮,尤其需關注老人、兒童及高血壓、慢阻肺、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頭頸部與腹部保暖,避免因溫差刺激引發心腦血管意外。
在飲食調理方面,王樂建議以潤燥清補、健脾養肺為原則,可適當增加百合、梨、銀耳、蓮藕、山藥等滋陰潤燥食材的攝入,通過冰糖雪梨羹、銀耳百合粥等食療方緩解秋燥帶來的口乾、咽幹、皮膚乾裂等症狀,同時減少辛辣、油炸、燒烤類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津液耗傷。
針對換季期間常見的健康謠言,王樂特別提醒,公眾需警惕三大認知誤區:一是部分人認為換季時輸液可疏通血管,這種做法缺乏科學依據,盲目輸液不僅無法清除動脈硬化斑塊,反而可能加重心腎負擔甚至誘發心力衰竭。
二是有觀點認為“血壓稍高無需干預,換季後自然下降”,事實上季節轉換時血壓波動更為明顯,高血壓患者需堅持規律用藥與血壓監測,切勿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
三是“喝紅酒或醋可軟化血管”的説法亦無科學證據支持,過量飲用此類飲品可能損傷胃腸功能,保護血管應依賴合理膳食、適度運動及規範的血壓、血脂、血糖管理。
科學運動防損傷,全生命周期管理骨骼健康
關於運動鍛煉,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陳麗霞介紹説,運動前充分拉伸是預防損傷的重要環節,但需結合適宜的運動類型、強度及運動後的放鬆恢復,才能形成完整的防護鏈條。
“對於運動新手及低頻運動者,建議從每週2-3次、每次20-30分鐘的中低強度有氧訓練開始,如快走、游泳、騎行等。”她説,運動要給身體預留適應周期,再循序漸進地加入抗阻力量訓練,如深蹲、俯臥撐、平板支撐等,逐步提升肌肉力量與運動耐力。
談及骨骼健康管理時陳麗霞&&,需樹立全生命周期防護理念:兒童青少年期是骨密度形成的黃金期,每日應保證60分鐘以上戶外活動,通過日照促進維生素D合成,幫助腸道吸收鈣質,同時多攝入乳製品、豆製品、深色蔬菜等富鈣食物;中年人可通過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訓練與抗阻力量訓練增強骨骼強度;老年人、絕經後女性及已確診骨質疏鬆的人群,需每年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補充鈣劑與維生素D,必要時服用改善骨代謝藥物,同時加強平衡訓練以預防跌倒骨折。
另外,需避免吸煙、過量飲酒及高鹽飲食,這些習慣會干擾骨代謝、加劇鈣質流失,日常還應保持正確坐姿,減少骨骼關節的不必要壓力。
破除認知誤區,做好乳牙護理、成人缺牙修復
“乳牙健康直接影響兒童的營養吸收、恒牙萌出及語言發育,‘乳牙遲早要換,壞了不用補’的觀念需徹底糾正。”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主任醫師周永勝介紹説,乳牙齲壞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恒牙萌出異常(如錯位、阻生)、發音障礙,甚至引發兒童自卑心理。
他建議,家長幫助孩子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3-4歲時為乳牙進行窩溝封閉,6-8歲時為恒牙實施窩溝封閉,並每半年帶孩子進行口腔檢查,通過局部涂氟等預防性措施降低齲病風險。
針對成人牙齒缺失問題,周永勝提出,牙齒缺失後若置之不理,兩側鄰牙會向空缺處傾斜、對頜牙過度伸長,進而引發食物嵌塞、齲壞、牙周病等一系列口腔問題,嚴重損害口腔健康與功能,因此需及時通過鑲牙或種植牙進行修復。
在口腔清潔方面,他建議採用“刷牙+牙線+衝牙器”的綜合護理模式:成人可使用水平顫動拂刷法、兒童可使用圓弧刷牙法,每次刷牙時間不少於3分鐘,電動牙刷可提高清潔效率但需掌握正確方法;牙齒縫隙較小者可使用牙線或牙線棒清潔,縫隙較大者或佩戴正畸托槽、種植牙人群可選用牙間隙刷;漱口水含抗菌成分,可在口腔炎症期作為輔助護理工具,但不可替代刷牙,且需避免擅自使用處方漱口水,以免破壞口腔微生態平衡。
科學應對病媒威脅,秋季養生莫信“偏方”
據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主任醫師丁晟介紹,蚊子是夏秋季節的重要病媒生物,且不同蚊種可傳播多種疾病:伊蚊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等;按蚊是瘧疾的傳播媒介;庫蚊可引發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丁晟提醒,科學防蚊需從環境治理、物理防護與化學干預三方面入手:戶外活動時應穿淺色長袖衣褲,塗抹兒童專用低濃度驅蚊劑,避免在黃昏至清早蚊蟲活躍高峰期進入草叢、濕地等區域;室內需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並及時清除花盆、水桶、蓄水池等積水容器,阻斷蚊蟲産卵孳生環境;滅蚊可選用正規殺蟲氣霧劑、電熱滅蚊液、電蚊拍等工具,使用殺蟲氣霧劑時需對準門後、窗簾後、床底等蚊蟲藏匿處快速噴射,關閉門窗30分鐘後通風1小時,操作時需避開食物、餐具、火源與電源,孕婦與嬰幼兒家庭優先選擇物理防蚊方式。
針對瘧疾防控丁晟稱,赴非洲、東南亞等瘧疾流行區務工、旅行的人員,出行前應諮詢國際旅行衞生保健機構,必要時攜帶抗瘧藥物(需遵醫囑使用),入境後1年內若出現周期性寒戰、高熱、大汗或不明原因發熱,需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行史,避免因延誤診斷治療危及生命。
此外,國家衞生健康委還提醒公眾,面對“某食物包治百病”“一輩子不用去醫院的養生法則”等宣稱“萬能”的健康信息需高度警惕,此類內容多為誇大宣傳的謠言,健康無法通過“速成法”或“偏方”實現,需依賴長期堅持健康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等科學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