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題:壓不垮的“鐵肩膀”——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雷耀明
蔡琳琳、師浩、張森虎
雷耀明(右二)向年輕戰友講解機具使用技巧。鄭弘揚 攝
戈壁腹地,機械轟鳴,黃沙漫卷。
攻堅現場,石頭不停滾落,施工被迫中斷。
“退下,讓我來!”一個沙啞的大嗓門喊着。
聽到這個聲音,大家心裏瞬間踏實了。這個人就是他們的“主心骨”——駐疆某部技師、二級軍士長雷耀明。
13個小時後,排險任務順利完成。
“每次風險高、任務重的時候,雷班長一定是衝鋒在前的。”戰友們説,他有一副壓不垮的“鐵肩膀”,能扛事。
作為工程兵,雷耀明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石頭。他的身上也浸透了石頭般堅定的信念。
雷耀明在檢修機械零部件。馬新周 攝
一次緊急施工任務,現場環境複雜,最險處的混凝土澆灌作業施工質量標準要求高,不盡快完成,會影響後續任務。
“我先上!”雷耀明説完第一個鑽了進去。戴着手套操作不方便,他乾脆摘掉;穿着雨鞋腳總打滑,他乾脆赤腳蹲在水泥中緊急作業。
幾個小時下來,水泥澆灌任務按時完成,雷耀明的手和腳卻被水泥灼傷了。他笑着説:“岩石再硬,也沒有咱工程兵的信念堅!”
不僅是急難險重任務,就連日常作業,雷耀明也總是第一個衝上去,最後一個壓陣歸營——
水泥卸載,別人一次背一袋,他一次背兩袋,連續奮戰3個多小時,粉塵在汗濕的衣服上一層疊一層結成硬殼;
工地排水,24小時不能停,他拖着水泵在水裏一幹就是七八個小時……
鐵一般的擔當和意志,源於鐵一般的信念。作為黨員,雷耀明説:“沒有黨組織培養,我不可能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名高級軍士。我要把組織給予的關愛,像陽光一樣傳遞給戰友、回饋給大山。”
入伍22年,雷耀明幾乎把連隊的工種崗位幹了個遍,熟練掌握並精通爆破作業、工程維護、機械操作與維修保養等多種專業技能。
雷耀明在測量零部件規格尺寸。張翔 攝
一次,雷耀明聽聞兄弟連隊某機械液壓臂在伸縮時頻繁出現故障,與廠家技術人員溝通更換配件後,問題仍未解決。單位決定返廠維修,雷耀明此時站了出來。
經過3天2夜“搗鼓”,他針對施工作業時灰塵容易進入液壓鎖這一癥結,提出具體改進意見,徹底解決問題。
雷耀明在檢修機械。馬新周 攝
“工地就是戰場,施工就是打仗。”在雷耀明看來,施工場上無小事,只要是制約施工效率的問題,都需要傾力解決。
危險系數高、裝藥效率低、爆破效果達不到預期,一直是困擾爆破施工的“老大難”。雷耀明又和自己較上了勁。他一邊“啃”專業書籍,一邊和技術人員探討交流,最終探索總結出新的爆破法,施工安全和質量效益大幅度提升。
“兵越當越老,技術要越來越新。唯有不斷鑽研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淘汰。”雷耀明説。
雷耀明(右)向年輕戰友講解裝備原理。馬新周 攝
這幾年,雷耀明將自己積累的施工經驗和維修技巧彙編成冊,形成施工方法40多條、技能革新10余項,總結機械常見故障50多種、維修技巧100多條,助力一茬茬官兵快速成長。
2025年夏,應北京市西城區邀請,雷耀明帶着妻子、兒子來北京參加邊海防官兵“首都尊崇行”活動。
7月22日清晨,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此刻對雷耀明一家來説,是無比幸福的。雷耀明拉着妻子的手,妻子牽着兒子。他們和許許多多前來旅游的人一起,沉浸在感動和喜悅之中……
雷耀明(右)向年輕戰友講解裝備保養相關知識。張翔 攝
雷耀明和妻子閆東瑞相識於2009年,婚後一直兩地分居。
2020年,閆東瑞毅然放棄工作,帶着孩子,離開生活了30多年的故鄉,來到戈壁軍營隨軍。
“原本是想離他近一點,一家人能經常見面,互相陪伴。結果發現,來了還是經常見不着。”閆東瑞説。
雖然節日團圓時總少一副碗筷,可只要他回來的那天,就是這個家的“節日”。
雷耀明在維修機械。張翔 攝
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雷耀明患上了腰肌勞損,夜裏時常疼得難以入睡。閆東瑞特意學了一套按摩手法,幫丈夫緩解疼痛。
雷耀明總説,多虧了妻子,是她扛起了這個家。正是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與支持,讓他在每一次執行任務時,能義無反顧地衝鋒在前。
北京之行結束前,雷耀明特地跑到北京一家老字號點心店,給閆東瑞買了一盒她愛吃的點心。
十多年來,他們早已將彼此的愛意融進了生活的細枝末節裏。這份感情就像戈壁灘上的胡楊,在風沙的磨礪中愈發堅韌。
雷耀明(中)向年輕骨幹講解裝備維修技巧。馬新周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