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磁懸浮列車、智能動車組、氫能源市域列車……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長客”)生産車間內,一款款高端軌道客車産品令人目不暇接。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在中車長客,記者切身感受到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高質量發展。
這是7月14日拍攝的中車長客生産車間。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在中車長客國鐵事業部裝配産線上,新一代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正加緊生産。該系列産品通過引進輕量化材料,使用降噪技術、設備集成等手段,擴大了旅客的活動空間,提升了列車的載客能力。
中車長客流程與數字化部副部長關吉瑞介紹,CR400BF動車組就是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生産出來的。“比如説,通過數字化手段,我們完全是協同在一塊的,大大縮減了我們設計的時間,能提高20%以上的工作效率。”他説。
這是中車長客國鐵事業部調試産線。(受訪者供圖)
從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跨國互聯互通動車組,到服務北京冬奧會的京張高鐵智能動車組,再到最新的CR450動車組樣車,一批批軌道客車正從高速向智能化實現跨越發展。
中車長客工程研究中心未來技術研究部副部長王健告訴記者,中車長客正在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一個項目,即氫能驅動時速250公里級的高速列車,這也是進一步探索更高速等級的氫能車輛。
中車長客的數智蝶變,是老工業基地吉林持續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縮影。“十四五”期間,吉林省傳統工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匯聚起東北全面振興發展的新動能。
7月15日,一汽解放J7高端重卡駛下生産線。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位於長春市的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廠區,智能機器人揮舞着機械臂,在關鍵工位有序裝配;AGV無人搬運小車,沿設定路線高效配送零部件。在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一輛輛最新型的J7高端重卡駛下生産線。
“我們的工廠設計節拍是4分半鐘,也就是説每4分半鐘就有一台解放卡車從這裡駛下生産線。”一汽解放智能裝配車間副主任毛金銘説,“我們每日的産能可以達到100輛。”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受訪者供圖)
15公里外,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超級智能生態工廠”正加緊生産新能源汽車。作為奧迪在中國的首個純電動車生産基地,該工廠規劃年産能超過15萬輛,首批車型將包括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奧迪Q6L e-tron家族以及A6L e-tron。
“生産基地配備了最先進的技術,在數智化、生産效率和可持續性方面樹立了標杆。”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CEO施睿哲&&,“我對我們今年的下一步計劃充滿期待。”
7月16日,長春天海電子有限公司員工在檢查産品。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長春市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為公主嶺、四平等周邊地區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拔節生長”提供了土壤。近年來,長春天海電子有限公司、富奧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吉林世寶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成為德國大眾、美國福特、中國一汽等知名車企的汽車配件供應商。
吉林省長春市公主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方勇認為,交通優勢能夠降低汽車零部件物流的配送成本。
吉林化纖集團生産車間。(受訪者供圖)
從汽車到絲線,工業革新步履不停。地處“北國江城”吉林市的吉林化纖集團,是一家有着近60年歷史的老國企,是聚焦人造絲、晴綸纖維等領域的傳統製造業企業。近年來,企業堅持碳纖維産業鏈一體化開發,通過升級替代、産業鏈替代、進口替代、靶向替代,深度開發應用場景,促進産品全面升級。
“不但是替代進口,”吉林化纖集團副總經理孫小君説,“現在産品在出口,這些碳纖維的板材全面出口到歐美幾個主流的風機廠家,比如維斯塔斯、GE(通用電氣)、西門子,這幾個廠家都在用我們的碳纖維。”
吉林世寶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員工在生産車間作業。(受訪者供圖)
數智轉型為老工業基地注入了新活力,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選擇扎根吉林開創一番事業。
記者:司曉帥、張文嶸、鮑佳藝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