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遠方”也是理想:中國青年逐夢廣闊西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6 23:16:40
來源:新華網

是“遠方”也是理想:中國青年逐夢廣闊西部

字體: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6日電 題:是“遠方”也是理想:中國青年逐夢廣闊西部

  新華社記者賀小童、曹奕博、張澤鈺

  5月的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幹河谷的杏花頂着殘雪綻放。每日清晨,24歲的王兵都會踩着未化的冰碴到縣政府審計局上班。不到一年,高原強烈的紫外線已把她的皮膚曬成了小麥色。

  去年8月,這個年輕的內蒙古姑娘和參加西部計劃的44位夥伴一起,奔赴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如今她已是塔縣審計局的“新生力量”,用數字和檔案記錄縣裏、村裏的大小事,也切身感受着西部基層的點滴變化。

  2003年啟動的西部計劃是中國促進優秀人才跨區域流動、優化調整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結構的一項重要舉措。實施至今,已有54萬餘名高校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赴2000多個縣(市、區、旗)服務基層,為中國西部發展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4月24日,在新疆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支教教師帶領學生晨跑。新華社記者 徐宏岩 攝

  “畢業前受到了‘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強烈感召,年輕人就應該敢闖、多歷練。”王兵説。

  在高原工作絕非易事。“氧氣吃不飽,紫外線管夠”,這是同樣奔赴塔縣的23歲志願者黃薈如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的描述。

  頭痛欲裂、呼吸艱難——初次入戶走訪時,高原反應給了這個甘肅姑娘一記下馬威。稀薄的氧氣、灼人的紫外線考驗着她的意志,但黃薈如堅持了下來,牧民們一聲聲的“熱合買提”(意為感謝),讓她感受到了來自帕米爾高原的熱情。

  對於王兵和黃薈如來説,無論是磨難還是歡喜,高原的經歷都一生受益。王兵告訴記者,近一年基層鍛煉後,來到塔縣的45名志願者中有43人主動申請延期。

  “去到更廣闊的天地”“向着更熾熱的理想”,正在成為中國年輕人投身西部的願望。

  在黑龍江大慶市的劉大千眼中,來西部支教“是一場跨越4000多公里的青春奔赴”。

  去年8月,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的劉大千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第三中學教授地理。他也是哈工大第22屆研支團新疆庫車隊隊長。

  “老師,港珠澳大橋通向哪?”“那麼大的橋是怎麼立在海裏的?”……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架起一座橋,讓孩子們通往更大的世界”的願望更加強烈。

  王良哲在吉慶油田作業區摸排新投産水平井的生産狀況(2025年4月15日攝)。新華社發

  去年年初,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友企業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向庫車市第三中學援建了一所人工智能實驗室。整潔明亮的實驗室裏,孩子們在支教老師們的指導下饒有興致地嘗試操作機械臂、學習編寫代碼。“每每傳遞新知識,都很有成就感。”劉大千説。

  教學之餘,他還到鄉鎮中小學開展科普活動。孩子們用攢下來的小零食和“我要和您當校友”的“小決心”回應着他的點滴付出。

  不遠千里,“奔赴”與“深耕”,中國年輕人在廣闊西部施展才幹、實現抱負。去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研究生王佳敏就以選調生的身份“回到”雲南工作。

  “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王佳敏説。5年前,她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支教。這段經歷讓她更加熱愛教育工作,也對這裡的孩子有了深深的牽掛,最終匯聚成到西部去的動力。

  “工作中最期待的就是深入田間地頭,走進村民家中,將‘勸學’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行動,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王佳敏説,希望未來能夠爭取到更廣闊的&&和更豐富的資源,解決輟學孩子重返校園的難題。

  吳小芳(右)和同事在國網新疆電科院實驗室開展新能源控制器半實物倣真測試工作(2024年7月20日攝)。新華社 丁文靜 攝

  向西行的隊伍不斷擴大。《2025-2026年度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方案》提出,90%的新招募志願者將被分配至鄉鎮及以下崗位,讓青年們為基層帶去專業能力和創新視野。

  自2003年起,已有5.5萬餘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留疆人數突破1.5萬人;四川省2020至2023年服務期滿的志願者扎根就業率達72.77%;雲南省預計2025年再增2000個地方項目崗位;寧夏2025年劃撥8300余萬元西部計劃專項經費……

  “西部計劃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基層經驗,讓自己上崗更有底氣。”曾在2017年參與西部計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蘭幹街道團工委書記馬依拜爾·阿迪力説。

  據悉,中國今年將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新一輪支持政策,穩定招聘規模,擴大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的“三支一扶”計劃、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人員數量,讓更多青年奔赴西部熱土,施展才幹。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