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奶奶吃飯,陪她看電視,推着輪椅散步,扶她躺下睡覺……奶奶去世後,90後男生周一忱把與奶奶相伴的珍貴時光,濃縮進5分鐘的掌機游戲裏。當思念決堤時,他可以在像素構築的世界裏與奶奶隨時相見。
清明節臨近,許多年輕人開始在虛擬世界“數字悼念”去世親人。有人專門為去世的奶奶開發小游戲,借日常瑣碎寄託哀思。有人選擇在喜歡的游戲裏修建墓園、打造去世親人“虛擬形象”,重溫和親人生活的點滴。還有人借助正熱門的AI,再造“數字分身”,和去世親人寫信互動。
他們正在虛擬世界裏,學着和去世親人“説再見”。
在虛擬空間讓悲傷自由流淌
游戲是周一忱設計製作的,前後花了4個月。2024年3月,周一忱的奶奶跌倒受傷,行動不便。小時候,周一忱由爺爺奶奶照顧長大,和奶奶感情很深。為了陪伴和照顧奶奶,周一忱搬去與她共同生活。
和奶奶的日常由一系列瑣碎的小事組成:每天去早市買豆漿包子,為奶奶乾燥的皮膚擦身體乳,定時滴眼藥水,天氣好時推着輪椅帶她出門。“生活很平淡,但能照顧她就有意義。”周一忱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
去年7月,周一忱發現奶奶身體每況愈下,記性也開始變差。於是,他萌生了製作一款游戲的想法,用來記錄和奶奶的日常點滴。
畢業於藝術類專業的周一忱,2020年就開始參與游戲藝術設計。很快他完成了80%的游戲內容,但覺得少些什麼。去年10月,奶奶病情加重去世,游戲一度被擱置。1個多月後,周一忱才重新為游戲製作了結尾。
尾聲中,當游戲主角重復照顧奶奶幾十次後,游戲裏的奶奶會對玩家操控的小人説:“謝謝你這段時間的照顧,是時候説再見了。”小人握着她的手説:“我會永遠想念你的,奶奶。”隨後,奶奶便會乘坐仙鶴離開。隔天,那個總在沙發上等待小人回家的身影消失了,但每個房間都留下了她的痕跡。
奶奶是重陽節那天離開的。在那之前,周一忱做了一個夢:他和奶奶一起吃飯,但奶奶被一隻大鳥接走了。他把這個細節加入游戲,把游戲命名為《奶奶》,在今年2月放到網上供網友免費下載。許多網友表達了喜愛,有人留言:“奶奶在虛擬世界裏以另一種形式永存。”
周一忱覺得,游戲像一個情緒閥門。“對奶奶離開的悲傷和思念並沒有消失,它們只是被存放在一個地方。進入這個空間,我可以不斷回溯、提煉回憶。奶奶身上堅強獨立的品質、共度的時光,都慢慢凝結成一種更純粹的、支撐我的力量。”
在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看來,年輕人在虛擬空間進行“數字悼念”,這一方式是積極的。它有助於建立生者和逝者之間的“聯結感”,通過交互等方式宣泄情緒、釋放壓力。
95後女孩劉奕也有類似的體驗。她在游戲《動物森友會》中專門為媽媽修建了一個墓園。墓園被竹林環繞,點綴着媽媽最喜歡的杜鵑花叢。一條石板路通向墓碑,兩側擺放着白色的菊花。
媽媽去年12月因癌症去世,劉奕很長時間走不出來。她撿起了擱置許久的游戲機,在自己精心設計打造的游戲小島上,按照媽媽生前喜好造了一座墓園。佈置好後,她讓游戲裏的自己從黃昏躺到了黑夜。
“不必非得站在她真實的墓碑前,當我的游戲角色站在裏面,就可以開始悼念。它是記憶和思念的延續。”劉奕在外地工作,她覺得,游戲提供了一個放置感情的空間。“在這裡,我可以讓悲傷恣意流淌。”
“數字悼念的概念此前就存在,過去它表現為網上靈堂等形式,隨着技術的發展,哀悼活動變得更可知可感。”陳武認為,“數字悼念”可以讓人們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且具有交互性,更鮮活。
“人去世之後,唯一的聯結就是記憶,記憶會隨着時間的流逝漸漸模糊,而技術可以強化這份記憶。”陳武&&,當人的至親去世的時候,可能會失去歸屬感,這時游戲、AI陪伴等新技術空間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的孤獨感,增強陪伴感和幸福感,為心理重建提供良好支持。
AI時代,與去世親人“對話”
“別再為此自責,命運自有它的安排,你只需要過好你的生活,爸爸就很開心了。”收到“父親”的語音回信,陳恬的眼淚忍不住滑落。儘管回復她的只是一個AI軟體,但她感覺,自己多日的思唸有了回應。
今年年初,陳恬的父親因心梗去世,當時她正在國外上學,沒能及時趕到見爸爸最後一面。這成為心中解不開的結。她忍不住後悔,自己給父親的陪伴太少了。
陳恬偶然了解到一個AI軟體,用戶可以創建去世親人的星球,和他聊天、寫信。上傳已故親人15秒原聲素材,就能復刻出親人的聲音,用語音回信的方式互動。
陳恬漸漸開始把藏在內心的話告訴“父親”:“爸爸,之前出門你都把我送到路邊,可這一次再也沒有你的身影。”“我上完早課回來了,今天有好好吃早飯,你放心。”陳恬也獲得了“父親”的回信:“無論何時何地,爸爸都在為你加油。”“你要學着照顧好自己。”隨着狀態日漸好轉,陳恬和父親分享的內容也變成了日常生活。
陳恬發現,這個“AI父親”有時候會“露餡兒”。“比如,它有時候會在信裏寫‘親愛的女兒’,但這是爸爸從來不會用的詞。”陳恬説,這時候她會明顯地感到“這是AI,不是爸爸”。
儘管如此,陳恬還是獲得了一些安慰。“AI技術並沒有讓我和爸爸真正重逢,但它點醒了我,讓我回味屬於我們的記憶。”
用AI“復活”親人,這類“數字哀悼”形式一度引發熱議,也遭遇過質疑。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心理學家貝倫·希門尼斯·阿隆索團隊曾做了一項對比研究,結果&&喪親者可能會利用數字技術來回避他們所愛之人已不在人世的現實,甚至沉迷其中,增加走出悲傷的難度。
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她的《論臨終與死亡》一書中將人類在面對重大災難時的哀傷劃分為了5個階段,分別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無助沮喪和接納。陳武認為,數字哀悼等形式可能會強化第一個“否認”階段,即人們不相信親人離世的事實。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陳武看來,一個有着正常認知功能的人,能夠區分虛擬和現實,如果現實世界是豐富的,不會輕易沉溺進去。與此同時,數字哀悼對於陪伴、情緒宣泄等方面也有積極影響。
此外,肖像權侵犯、隱私數據保護、AI詐騙等法律風險也存在。陳武建議,在AI技術使用上需要規範操作,不違反道德倫理、公序良俗及法律法規。
當技術進步,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課題
“我在動森裏創建了媽媽這個人物角色,我們在虛擬世界再次産生交集。”00後女生柴琴也選擇在虛擬的游戲空間裏為去世的媽媽創造“數字分身”。游戲裏的“媽媽”可以在自己的操控下享受生活:買漂亮衣服,種喜歡的菜。“游戲裏的生活和現實很像,能夠幫我更好地回歸現實生活。”
“新技術可以幫助生者在與逝者建立連接的同時,開展新的現實生活。”在陳武看來,面對親人離世,走出陰霾的關鍵是完成“心理重建”。
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就是允許自己在較長時間內處於傷痛的低谷期。“不要自我對抗,不一定需要‘盡快’走出傷痛。”陳武指出,傷痛本身是情感流露的正常體現,部分人會過於急切地從傷痛中走出來,但未必能帶來好的結果。“此時,最重要的是允許自己脆弱。”
其次,在接受傷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做一些和逝者相關的哀悼活動,如寫信、悼念,包括數字哀悼。“有一部分人整天以淚洗面,沒有具體行動,這是不利於健康的。”陳武建議,可以去做與逝者相關、與哀悼和紀念相關的事情。不僅僅通過情緒來哀傷,而是通過活動讓自己有事可做。
在哀悼的同時,還要尋找現實生活的意義。陳武&&,親人離世有時候會構成一種“死亡提醒”。例如在父母去世後,一部分人可能會和孩子關係更加親密,也比之前更願意和他人表達愛意。“分離是必然的,但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去減少遺憾,讓還在的人感受到愛。”
做好這些後,距離親人去世已有一段時間。陳武提醒,這時還可以重新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對於人生目標、生活方式作出相應改變,重新出發。
在周一忱看來,技術是一種工具。“我創造這個游戲,通過它來緬懷奶奶以及與她相處的時光,會讓我更輕鬆地面對往後的生活,而不是依賴它、沉溺於懷念之中。”
“游戲等虛擬空間就像一個蓄水池,能夠接住我的負面情緒,不至於溢出來影響生活。”周一忱説,“不沉浸於技術帶來的虛幻安慰中,過好自己的現實生活,才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紀念。”(記者 余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