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變丨黑龍江大慶:鹽鹼地變良田 科技助力稻穀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26 10:36:31
來源:新華網

大地之變丨黑龍江大慶:鹽鹼地變良田 科技助力稻穀香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6月26日電(記者孫曉宇)6月以來,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137泡區域,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3000畝稻田正值生長關鍵期,一架架無人機在空中盤旋,向稻田噴灑氮肥。

  “鹽鹼地的pH值高,我們噴灑酸性氮肥,既為水稻提供必要的氮元素,又能調節土壤鹽鹼度。”大同區補充耕地專班負責人田浩站在稻田旁,細心觀察着水稻的長勢。

  6月25日,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137泡區域,改良後的鹽鹼地種植了水稻。新華社發

  從稻田旁展板上的對比照片可以看到,這裡曾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荒草叢生,土地貧瘠。經過一系列科技改良措施,如今這片鹽鹼地已經變成了田成方、渠相連的稻田生産區。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步轉變為豐收的“儲糧田”。

  “2021年我們開展鹽鹼地改良一期工程,由點到面一點點嘗試,想要探索出一條鹽鹼地改良新路子。”田浩告訴記者,通過實施一二三期工程,通過“以水洗鹼”“農家肥調鹼”等改良方法,已將5561畝鹽鹼地開發成後備耕地,去年水稻畝産超過800斤。

  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137泡區域,改良前曾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新華社發

  一直以來,鹽鹼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大慶市是黑龍江省鹽鹼地的主要分佈區之一,近年來率先開展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

  鹽鹼地上水稻畝産800斤的成果,背後是科研人員不懈的技術攻關。大慶市肇源縣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人員張洪濤告訴記者,他們在肇源縣開展了十餘年的鹽鹼地治理,積累了豐富的鹽鹼地治理經驗,但在大同區改良鹽鹼地也面臨着新的挑戰。

  6月25日,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137泡區域,改良後的鹽鹼地種植了水稻。新華社發

  “與肇源縣鹽鹼地黏質土壤不同,大同區鹽鹼地為砂質土壤,去年8月返鹼嚴重,三分之二的秧苗出現了早衰。”張洪濤説,他們持續開展技術攻關,採取深水壓鹼等手段才成功保住了收成。

  砂質土壤帶來的挑戰不止於此。田浩告訴記者,砂質土壤水土流失嚴重,溝渠保護非常困難,容易出現潰壩,為此他們鋪設水泥毯保護溝渠,還在堤壩上種植綠植,以減少水土流失。

  鹽鹼地改良,水源是關鍵。“開發地塊距離南引水庫約3.3公里,為連通水庫,我們累計新修渠道10萬餘米,配套排灌站、水閘等454座,成功將地表水源引入格田。”田浩説。

  6月25日,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137泡區域,改良後的鹽鹼地種植了水稻。新華社發

  要把鹽鹼地變成“新糧倉”,選種也是關鍵。“我們先後試種10余個水稻品種,經過測産、化驗和比對,選取了‘瑞龍2號’‘墾研017’耐鹽鹼水稻品種。”張洪濤説,需要一兩年試種才能摸索出一個品種是否適應本地區生長,再決定是否大面積種植。

  “經過3年多努力,全區新增5561畝水田,每年可實現經濟收入450萬元以上,‘不毛地’變成了‘儲糧田’。”大同區委書記呂航説,他們將充分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鞏固成果,再闖新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在大慶這片鹽鹼地資源豐富的土地上,眾多公司和科研團隊從事鹽鹼地改良,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去年開始,格義(安徽)循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微碳新材料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進行鹽鹼地改良。通過施加高活性的微碳液肥使得重度鹽鹼地上種植水稻並獲高産成為可能。

  “微碳肥可以快速凈化土壤的微生態環境,激活和促進包括嗜鹽菌、嗜鹼菌等在內的各種有益微生物繁殖生長,實現了原位修復鹽鹼地。”該公司總經理鄒海平説,去年試驗地塊的水稻實收測産平均畝産超千斤,他們基於在大慶開展鹽鹼地治理積累的經驗,今年已在新疆進行了鹽鹼地種植棉花的大田實驗應用,棉花出苗率可超九成,且長勢良好,並將通過該項新技術的示範推廣“解鎖”更多的鹽鹼地資源。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