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青春之歌|郭璽:青春在沙海中“閃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03 19:07:25
來源:新華網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青春之歌|郭璽:青春在沙海中“閃光”

字體:

  新華社蘭州5月3日電 題:郭璽:青春在沙海中“閃光”

  新華社記者張睿、張智敏

  行走在五月的八步沙林場,榆樹蔥綠,檸條吐蕊,滿目綠意間偶有幾株紫色的丁香花點綴其中。

  林場深處,一片綿延的綠色山坡中,38歲的郭璽正頂着烈日給一株檸條苗澆水。“這個地方以前就是沙漠,現在有了草和樹,風把沙子就吹不起來了。”郭璽看著嫩苗,像看著一個孩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八步沙——騰格裏沙漠南緣甘肅省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沙魔”從這裡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農田村莊,“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之後,當地六位年齡加在一起近300歲的莊稼漢,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按下手印,誓用白髮換綠洲,他們就是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

  六老漢老去後,他們的後代接過父輩的鐵鍬,義無反顧地將自己“深埋”進沙海,帶領群眾治沙育林,形成了牢固的綠色防護帶,拱衛着這裡的鐵路、國道和農田。

  1985年出生的郭璽,是八步沙林場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的侄子。作為八步沙林場管護員的他,扎根荒漠,接續奮鬥,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這抹沙海中的“綠意”,成為八步沙林場的第三代治沙人。

  八步沙林場管護員郭璽。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然而,曾常年在外打工的郭璽,起初在面對八步沙的“召喚”時,他是抗拒的。“2016年之前我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伯伯叫我回八步沙幫忙,但是打工收入是林場的一倍,所以剛開始我並沒有回去。”郭璽坦言,郭萬剛曾三次叫他回八步沙林場治沙,但他嫌收入低一直比較猶豫,“即使回去了也沒打算長待”。

  “那時候我想著秋天回去幫一陣子忙,等到來年還是要出去打工的。”郭璽説。但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2016年秋,郭璽回到八步沙林場,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八步沙,這個略顯消瘦的身影從此日日夜夜與這片林場&&在了一起。

  談及是什麼原因讓他放下顧慮徹底決定留在八步沙時,這個不善言談的西北漢子罕見地打開了話匣:“真正拿起鐵鍬開始種樹的時候,我才明白了老一輩人的精神。他們進沙漠時,都是跟我一樣,甚至有的比我還年輕,他們能夠堅持下來,我絕沒有理由不繼續這項事業。這是我的家鄉。”就這樣,一句“父死子繼”的誓言,和鋪滿山野的檸條花,徹底留住了這個剛過而立之年的年輕人。

  八步沙林場景色。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選擇留下後,郭璽就把他的全部熱情和能量奉獻給了八步沙,每年大地解凍、萬物復蘇的時候,郭璽就開始了忙碌。植樹造林,壓沙治沙,等新一年的植樹季過去後,接下來便是繁複勞累的澆水工作。為了讓苗子喝飽水,郭璽每天都要開着重型灑水車接水、運水、澆水,一天平均要拉八九趟。

  “我現在凌晨四點就起床工作了。早起一點,就可以多拉一趟水,沙漠裏水是最寶貴的東西。”郭璽動作熟練地打開接水管,感慨現在的治沙條件相較父輩真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郭璽在八步沙林場內給樹苗澆水。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我爺爺那一輩是用毛驢車拉水,而且一棵樹只能用一勺水;伯伯郭萬剛他們用農用車或者摩托車,每個樹坑裏只能薄薄地灌一層;現在我們各種機械都方便了,水也可以澆得更多,像這一片的樹苗存活率可以達80%以上。”如今,以郭璽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創新採用機械治沙、網絡治沙等方式,提高治沙效率。

  在繼承祖輩、父輩治沙精神的基礎上,郭璽引入先進機械和技術,使治沙工作更加精準、高效;大力發展沙産業,通過種植沙生植物、發展沙漠旅游等方式,提振林場經濟效益。郭璽眼中,未來的八步沙不再是單純的防風治沙造林,而是要“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青春。在這片黃綠色的天地間,郭璽的青春熠熠閃光。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