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迎來十年之期。工作以來,我曾多次到林區採訪調研,結識了許多可愛的林業人。
2021年夏天,我來到小興安嶺腹地,跟隨全國勞動模範張英善和他的妻子燕玉平一起去林場施業區,見到了他的“孩子們”——從1981年開始至2011年退休,這位被稱為“張山瘋”的勞動模範栽下了超過一百萬棵樹。取苗、扶正、培土……栽樹時,一雙手每天要往土堆裏插上幾千次。佈滿老繭的雙手、粗大肥圓的手指、微駝的腰身見證了張英善為營林事業傾注的心血。
這麼多年過去,張英善栽下的樹苗已長大成林、鬱鬱蔥蔥。如今,退休後的張英善仍在義務植樹,照看著他親手栽下的百萬棵樹木。他説:“樹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有生之年,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多栽樹,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
數十年如一日,如一棵大樹庇祐着這片林海,林業人的堅守與執着,讓我肅然起敬。
2021年6月3日,在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有限公司烏馬河林場分公司施業區,張英善在查看他30多年前種下的松樹。
2021年6月3日,在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有限公司烏馬河林場分公司施業區,張英善、燕玉平夫婦在巡山。
2023年春天,我走進小興安嶺北麓,和年輕的瞭望員夫婦王劉洋、徐盼一起登上彩芹瞭望塔。那時,他們要上塔調試設備,為正式開始新一年的森林防火瞭望工作做準備。
彩芹瞭望塔是以王劉洋的母親、“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獲得者朱彩芹的名字命名。1988年,朱彩芹跟隨丈夫王學堂進入沾河林業局的森林防火部,組成沾河林區的第一座“夫妻塔”,在高高的瞭望塔上一守就是30年。受父母影響,王劉洋和徐盼也在沾河林區擔任瞭望員,傳承父母的事業,如今是該林業局最年輕的夫妻瞭望員。
照明工具從蠟燭到電瓶燈,交通方式從自行車到汽車,通信設備從模擬對講機到數字對講機……森林防火瞭望員的工作依然艱苦,但隨着時代發展,工作環境已比上一代瞭望員好了許多。王劉洋説:“以前我挺不理解媽媽的,覺得她陪伴我少,對我有虧欠,現在自己當了瞭望員,感受到肩上的責任,也更能了解父母的不易。”
在艱苦的崗位上接續奮鬥,如兩棵小樹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逐漸根深葉茂,林業人的傳承讓我感動。
這是2023年3月23日拍攝的位於中國龍江森工集團沾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施業區內的彩芹瞭望塔和塔頂的瞭望室。森林防火瞭望員常年在這裡瞭望火情。
2023年3月23日,在中國龍江森工集團沾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施業區,王劉洋(左)和徐盼互相攙扶着走向彩芹瞭望塔。他們上塔調試設備,為正式開始新一年的森林防火瞭望工作做準備。
2023年3月23日,在中國龍江森工集團沾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施業區,王劉洋(左)和徐盼在向彩芹瞭望塔塔頂的瞭望室攀登。
今年3月份,我再次到有“中國林都”之稱的黑龍江省伊春市採訪。停伐十年來,黑龍江林區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大小興安嶺數萬名林業工人放下油鋸斧頭,變為種樹護林的“新林人”。
走進劉養順家的農家樂,他和老伴正商量農家樂今年夏天的開業時間。依託林區的生態特色優勢,停伐前曾是伐木工的劉養順在2016年辦起了農家樂,搞起了旅游生意,收入年年增長。伊春市近年來堅持“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在黑龍江省率先打造中國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2023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在伊春市友好區,伊春森工上甘嶺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溪水林場分公司退休職工劉養順(右)和老伴楊秋娥在自家農家院中(2024年3月13日攝)。退休後的劉養順在2016年辦起了農家樂。2023年,劉養順擴大經營規模,農家樂可同時容納近20桌客人,年增收十萬餘元。
在伊春森工帶嶺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指揮室,我發現調度員杜汝旭在電腦上用智能巡檢&&就能操控無人機對施業區進行空中巡護作業。無人機在日常巡護工作中不受人力、時間等因素限制,可快速排查複雜區域。科技的應用讓巡護工作更加精準高效,讓林區人更好守護綠水青山。
在伊春市大箐山縣,調度員杜汝旭操控無人機進行施業區的巡護作業(2024年3月14日攝)。今年35歲的杜汝旭是伊春森工帶嶺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指揮室的調度員。2023年5月,該公司將無人機引入到森林防護工作中,擴大了森防覆蓋面、提升了巡護頻次和防火效率。
在木藝人李德文手中,曾被認為是林下廢棄物的松明油子被製作成精美的北沉香工藝品。因色澤光亮、帶有濃郁的松香,這些工藝品深受游客歡迎。隨着企業發展、工藝進步,李德文所在的木藝公司,不再局限於生産製造,而是打造了“産、學、研、游、創、教”的綜合木藝創意産業,游客不僅能觀賞木藝品,還能帶着孩子感受林區文化、製作手工藝品等。
在伊春市烏翠區,手藝人李德文對木拼畫部件進行上色(2024年3月14日攝)。今年48歲的李德文是一名“林三代”,現任伊春市美江木藝有限責任公司生産部經理,主要負責木雕創作和木拼畫製作。
林子不伐了,日子卻越來越紅火。轉型了的林業人,在林區從事新的行業,如林間隨風飄撒的種子,乘着時代的風,推動林區轉型發展的浪潮奔涌向前。
“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採訪路上,京劇《智取威虎山》裏面的經典唱段在我耳畔一直迴響。雖然沒有楊子榮那樣以身搏虎的高超身手,但能穿行於林木之間,拿起相機記錄下覆蓋着茫茫白雪的原始森林,感受那份純粹的壯美,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今年正值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十周年,我與同事前往調研停伐後的中國龍江森工集團管區內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情況。走進位於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柴河林業局衛星林場,我終於有機會初入林海雪原。
3月中旬,衛星林場依然銀裝素裹。進入林區,窗外的景色逐漸變換,從稀疏的灌木叢逐漸過渡到密集的樹林,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樹枝,灑在雪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路旁隨處可見狍子等動物路過時留下的腳印,聽林場的工作人員介紹,前不久在林場裏還看見了老虎的身影。
3月13日拍攝的通往中國龍江森工集團柴河林業局衛星林場的道路。
車輛一路顛簸,緩緩駛入林場居民區。村裏停放着的被雪半埋的林業機械,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當地居民介紹,這裡降雪隨物賦形,形成了令人驚嘆的雪檐、雪舌、雪蘑菇等,造就了千姿百態的冰雪奇觀。
令人讚嘆的不僅是森林的蓬勃生機,還有森林守護者們的動人故事。林業工人,這些曾經以伐木為生的人們,如今成為了這片林海最堅定的保護者。
當年,王凱在其所在的林場放倒了停伐前的最後一棵樹。停伐之後,他成為了一名護林員,重新種植被砍伐的區域,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監測森林健康狀況,用實際行動參與到森林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中。
3月13日,護林員王凱在檢查林木生長情況。
為了在齊腰深的雪地中拍攝護林員巡林的過程,我也和老護林員們學習,用塑料袋和膠帶打起了綁腿,讓雪不至於倒灌進鞋中。拍攝過程中,我多次踩空陷進雪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雪地裏前行,很快便渾身大汗。一趟下來,我發自內心地感嘆護林員們日常工作的不易。
為了防止雪倒灌,記者用塑料袋和膠帶打起了綁腿。
除了轉型成為護林員,很多林業工人依託獨特的冰雪旅游資源,開起了民宿。停伐前從事營林工作的雪村大潘客棧老闆娘胡秀英和他的丈夫潘德國就是這樣通過招待八方旅客,將自己身邊的“冰天雪地”變成了“金山銀山”。
離開雪村,一路回想我與林海的初見。白雪連綿不絕,山林堅韌挺拔。在林海的寧靜與壯麗中,我讀懂了林區人的熱情、執着與豪邁。
策劃:李尕
統籌:費茂華、劉金海、陳益宸
記者:謝劍飛、吳悠
編輯:張善臣、劉金海、程婷婷、郝建偉、呂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