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十萬年今逝矣,松樺依舊撼煙雲。” —— 翦伯讚
“輿圖遠辟古興安,鳳舞龍回氣鬱蟠。半嶺出雲鋪大漠,喬松落葉倚高寒。”—— (清)查慎行
“目之所及,哪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描繪出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 —— 老舍
黑龍江流經大興安嶺地區圖強林業局境內,形成“龍江第一灣”(2017年8月2日攝)。
在中國的北方邊陲
有一片充滿神秘和傳奇的土地
那就是興安嶺
2012年7月13日,小興安嶺海拔最高的濕地——烏伊嶺濕地晨霧繚繞。
大小興安嶺林區
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
承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
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
在國家生態保護總體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
這是地處小興安嶺中段的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2021年6月2日攝)。
清代對東北實行封禁
大小興安嶺處於禁伐之列
日俄入侵後
進行了大面積掠奪
森林資源遭到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
由於生産建設需要大量木材
大小興安嶺全面開發
自20世紀中葉開發建設以來
黑龍江國有重點林區
累計生産木材6.5億立方米
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5年,小興安嶺林區利用機車外運木材。
1956年,滿載大興安嶺建設者的客貨輪到達目的地。
1959年,森林調查隊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進行調查。
1959年,工人們在小興安嶺深處伐倒茂林中的樹木,為築路做好準備工作。
1963年,小興安嶺上甘嶺林業局貯木場上滿堆着木材。
1978年,小興安嶺帶嶺林業局碧水女子採伐隊在勞動間隙討論工作計劃。
1979年,小興安嶺豐林林業局貯木場工人用電瓶車集材。
1984年,伊春林業管理局的機械化消防隊在小興安嶺林區巡邏。
1985年,伊春豐林林業局的護林員冒着嚴寒在小興安嶺上巡查。
1995年,一列機車在大興安嶺運送木材。
經長期高強度開發
林區可採森林資源面臨枯竭
1998年
我國做出了
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
通過實施天保工程
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資源
得到全面的管護和培育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03年7月17日,幾名旅游者在伊春市五營國家森林公園漫步。
2009年9月24日拍攝的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北極村秋色。
2014年4月1日起
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雄壯的“順山倒”號子
堆滿木材的貯木場
滿載原木呼嘯奔馳的森林小火車
……
從此成為歷史
時間的車輪不停轉動
興安嶺的面貌也在不斷蛻變
這是大興安嶺東部林區的南甕河濕地保護區(2015年6月17日攝)。
這是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秋景(2017年9月20日攝)。
這是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村一角(2017年8月1日攝)。
十年來
黑龍江省一面守護好林木
一面不斷造林
原來的伐木工人們也紛紛轉型
成為了護林、營林的“新林人”
2021年6月4日,伊春市烏伊嶺林業局有限公司阿廷河林場分公司的護林員劉宏偉在防火瞭望塔瞭望。
這是在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村周邊拍攝的一處漠河林場作業點(2023年12月24日攝)。
生態旅游的興起
吸引着游人來此探尋森林的奧秘
科學育苗、精心撫育
讓興安嶺的綠色寶藏得以永續
林下經濟的蓬勃發展
托起了林區子女對未來的期望
2019年5月13日,游客在伊春紅星火山地質公園欣賞杜鵑花。
2022年8月24日,在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一家山野珍品科技開發企業,工人對林下綠色有機食品進行加工作業。
這是伊春森工集團紅松種苗繁育基地輕基質容器內的紅松嫁接苗(2023年5月20日攝)。
2024年1月29日,游客在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溫泊景區內游玩賞景。
2024年3月13日,在伊春市友好區,伊春森工上甘嶺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溪水林場分公司退休職工劉養順(右)和老伴在自家農家院中。退休後的劉養順在2016年辦起了農家樂。2023年,劉養順擴大經營規模,農家樂可同時容納近20桌客人,年增收十余萬元。
2024年3月15日,在伊春市大箐山縣朗鄉鎮,李臣在東山公園給鳥喂食。李臣是伊春森工朗鄉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的護林員,清晨上山喚鳥是他的一大樂事,已堅持超過10年,當地人稱他“鳥叔”。愛動物的李臣帶動不少居民加入到關愛鳥類的行動中來。
2024年3月18日,何喜艷在阿木爾林業局龍河林場龍河管護站內展示當地特産。何喜艷是一名“林二代”,她和丈夫王志勇是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阿木爾林業局龍河林場的管護人員,在阿木爾林業局的支持下,何喜艷開展了直播微商帶貨工作,2023年銷售額接近10萬元。
興安嶺歷經歲月淘洗
始終深情守望著祖國北疆
如今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期待興安嶺和她的兒女們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再展勃勃英姿
永葆綠色青春
2023年5月21日,車輛在位於小興安嶺腹地的五營國家森林公園內穿行。
2023年3月23日,在中國龍江森工集團沾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施業區,王劉洋(左)和徐盼互相攙扶着走向彩芹瞭望塔。他們將上塔調試設備,為正式開始新一年的森林防火瞭望工作做準備。彩芹瞭望塔是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獲得者朱彩芹的名字命名。1988年,朱彩芹跟隨丈夫王學堂進入林業局的森林防火部,組成沾河林區的第一座“夫妻塔”,她也是沾河林業局第一個進山上塔的女瞭望員。2018年朱彩芹退休後,王學堂繼續在彩芹瞭望塔上堅守至今。2023年,王學堂迎來了新的搭檔——兒子王劉洋和兒媳徐盼。
策劃:王建華 李尕
統籌:費茂華
本期主持:張鋮
記者:陳益宸
圖片:吳玉平 胡偉 白連鎖 劉向陽 楊溥濤
劉兆明 王建威 王松 張濤 謝劍飛 陳益宸
石楓 王凱 李福鑄 張戈 周長平
編輯:鄧堅 蔡湘鑫 方欣
老照片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