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古籍
還原歷史的一片拼圖
翻閱卷軸
尋覓關於“中秋”的詩詞、民俗
由“文字”達“文化”
由“中秋”看“中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以《水調歌頭》為詞牌名的詞
流傳下來的有數百首
唯蘇軾筆下的“月”最富於動感和美感
這首詞上片望月,下片懷人
由中秋的圓月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當詞人滿心傷悲的時候
明月變成了一輪殘月、冷月
當詞人獨自追憶的時候
明月又會隨着詞人的心思而移形換影
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境界
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為何説中國文化的精髓蘊藏在古籍之間?
這部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的《蘇長公二妙集》
收錄了東坡尺牘和詩余
它在東坡詞版本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元白長慶集》是合刊詩人元稹、白居易兩家的詩文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林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這首詩作於千古名篇《琵琶行》後
抒發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
昔年中秋節在京城最繁華的“曲江池畔”歡度
今年中秋卻在荒涼的“湓浦沙頭”
思鄉、思親和謫居生活的孤寂愁悶之情躍然紙上
又見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其二,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第一首詩睹月興感
用圓月反襯自己漂泊異鄉的羈旅愁思
第二首詩景中見情
讓詩人想起背井離鄉的勞苦大眾
與“中秋”有關的詩詞並不少見
從唐宋刻本到清代抄本
後人通過詩詞與明月對話
與詩人共情
在館藏湖北地區方志中
同樣有許多描寫中秋時節的民俗風情
充滿意趣
聲情並茂
中秋,親鄰交相饋節,以月餅為節食
夜間童子送瓜於戚友無子家,取瓜瓞宜男之兆也
除了以月餅為節日食品
中秋節的另一種習俗叫作“摸秋”或“偷瓜送子”
中秋之夜到田間“偷”瓜
然後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將冬瓜或南瓜
送給未育的夫婦
以求“瓜瓞綿綿”
至今南方一些地區仍有中秋祈子的習俗
八月中秋作餅相送,具菱藕瓜果為賞月之䜩
從古至今
菱角和藕在南方是中秋節前後的應季食物
常常作為中秋節的餐食
風俗、物産也常見於記載當地風土人情的篇章
古籍承載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研究版本價值
釋讀千年遺墨
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
續寫中華文脈
記者:喻珮 饒饒 陳田浩(實習)
編輯:談昦玄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湖北分社
聯合製作
鳴謝
湖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