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月18日電 題:“華夏東極”記錄老農區發展“天地”之變
新華社記者鄒大鵬、閆睿、楊軒
隆冬時節,記者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蹲點發現,老農區正經歷“天地”之變,從依靠廣袤黑土地産糧富農,到向“華夏東極”獨特旅游地標和天氣資源“淘金”,思想“破冰”讓冰天雪地成為金山銀山。
從靠地吃飯到靠“天”吃飯
行駛在廣袤的三江平原腹地,有“華夏東極”之稱的佳木斯,正是一片千里冰封景象。開發“北大荒”建設“北大倉”,這裡一直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習慣忙完春種秋收就“貓冬”的農區人,如今不甘再浪費一季,開始靠“天”吃飯把“冷資源”變成“熱經濟”。通往佳木斯市郊區的敖其灣滑雪場的公路兩側,不時可見高聳的糧食烘乾塔和雪雕,街邊農家樂裏燉雞、燉活魚蒸騰着香氣,遠處山巔的雪道上游客飄逸而下,冰封的松花江盡收眼底。
“過去是怕冷,現在很多南方游客自駕或乘高鐵來找冷!” 滑雪場負責人李浩晗介紹説,雪場有三條專業雪道,還配置了娛樂雪圈滑道,有雪地摩托、戲雪樂園、單板公園等體驗區,游客可享受多重冰雪之旅。
游客在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的敖其灣滑雪場滑雪。新華社記者閆睿 攝
夜幕下,佳木斯冰雪大世界宛如童話世界,第二十屆佳木斯東極之冬·三江潑雪節正在舉辦,游客們潑雪逐戲,在冰滑梯上體驗速度與激情,在惟妙惟肖的雪雕前記錄美好。佳木斯市郊區委書記馮甲偉説,以往夏季來賞大農業、品綠色食品的游客多,眼下依託獨特生態和天氣資源,老農區正從“貓冬”變“忙冬”。
借“東”風打造旅游新地標
東北各地都能賞冰玩雪,外地游客為啥要來老農區?佳木斯市巧借“東”風,圍繞“華夏東極”地理資源和旅游地標,在旅游産品市場供給側發力,將縣域旅游品牌串成“珍珠項鏈”打造冬季“東極圈”。
在“中國東極”黑龍江省撫遠市東極魚市,魚販展示售賣的鱘魚。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接近零下30℃的“東極魚市”呵氣成霜,半人多高的大魚直挺挺插在冰桶裏,各色江魚層層排列,叫賣聲此起彼伏,場面蔚為壯觀。在佳木斯市所轄撫遠市,魚市成了游客“網紅打卡地”。
“不斷豐富冰雪經濟産品供給,讓游客從單純游到舒心住、幸福食和心想留。”佳木斯市委常委、撫遠市委書記何大海説,當地盛産中國鱘鰉魚和大馬哈魚,通過開展冬捕節等活動,全力打造“冬季到東極吃冷水魚”旅游IP。
老農區各區縣在抱團“找冷”中同頻共振。在赫哲族聚居地佳木斯市所轄同江市,“赫韻之冬”冰雪旅游文化節讓游客們感受到了赫哲族傳統競技比賽和年貨大集特色文化旅游産品魅力。“我們集冰雪娛樂、體育競技、美食品鑒、漁獵體驗和口岸特色於一體,不斷賦予冰雪經濟以文化內涵。”同江市委書記張大偉説。
讓“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
把地域品牌、資源品牌再加工,打造“冰雪旅游+民俗文化+體育賽事+冰雪製造”等立體産品延長産業鏈,“冰天雪地”産業基因被激活。
2022年,佳木斯市落地冰雪産業項目14個,總投資額17.4億元。在一家摩托車生産企業的廠房內,一輛輛正待出口的越野摩托和雪地摩托正在調試。“公司每年生産越野摩托和雪地摩托4000余輛,全部訂單銷售。”總經理付春生説,目前國內對冰雪機械産品的需求也在激增。
春節臨近,電腦上不斷蹦出的“嘀嘀”下單聲、撕扯膠帶的快遞打包聲交織,“東極魚市”日線上銷售額達30萬元以上,魚産業也借冰雪而興。
在敖其灣滑雪場寬敞的雪具大廳內,佳木斯市滑雪協會會長石娜正在完善兒童滑雪研學培訓産品,她説,北京冬奧會後冰雪體育運動不斷升溫,省域高鐵等交通設施不斷完善,當地緊鄰黑龍江省亞布力滑雪旅游區的地緣優勢被釋放,産品不斷豐富,讓更多游客選擇“東游記”,讓“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