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我國經濟工作的不變主題。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中國經濟如何攻堅克難、爬坡過坎,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新華網思客推出“智策2023:智庫專家問答高質量發展”系列,本期特邀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解讀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中國如何推動以人為本的現代化,帶領廣大農民走好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
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劉尚希: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基本特徵,都是從中國特色的角度探索出來的。我們稱之為“特徵”,是指跟其它國家現代化不同的地方。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有14億人。14億人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不能籠統地説14億人,而要具體地分析14億人的構成。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出現兩極分化,那就不是我們想要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些也都與人有關。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剝削、壓迫別人基礎上實現的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
怎麼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特徵呢?它的底層邏輯是以人為本,或者説人本主義。這是一種哲學觀念,上升到政治上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政治價值觀。
我們過去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實際上主要是物的現代化。沒有基本的物質基礎是談不上人的現代化的。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成就,我們的現代化要有“升級版”,在底層邏輯上就體現為以人為本的現代化。
以人為本的現代化對個體意味着什麼?
劉尚希: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指向的是所有人的現代化,也就是所有人要從“傳統人”變為“現代人”。傳統人和現代人有什麼區別?這裡現代人的核心就是彰顯“人的三性”,也就是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文明性。
人的主體性涉及到物和人的關係。是物支配人還是人支配物,這看起來是個常識問題,但我們在現實生活複雜的形勢中,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搞混,導致人的主體性被淹沒了。比如,在發展的過程中,若唯GDP論會導致污染環境,對人的健康、發展都帶來了危害,這就是把物質財富的增長看得比人還重。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常講這個人“掉錢眼裏去了”,就是説人沒有支配金錢,反倒被錢所支配。人一旦變成了金錢的奴隸,人的主體性就被淹沒了。所有的發展都應該以人為尺度來衡量,否則就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其次就是創造性。創造性指人不僅僅能從事體力勞動、簡單勞動,還能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創造性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能力。
文明性。文明性不僅僅體現在自利,還要利他。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只是自利,甚至自私、極端個人主義,那這個社會的物質財富再多,其文明性也會大打折扣。處處為他人考慮,更多地關注他人、幫助他人,形成社會互助,這就是一種文明性的體現。
只有當“人的三性”得到彰顯,人類才可能從傳統人過渡到現代人。物質技術的現代化都以人的現代化為目的,物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人的發展是手段,更是最終目的。這看似是常識,但在複雜的物質技術系統中,在制度安排甚至政策制定當中容易被顛倒。對此我們要時刻加以警惕。
農民現代化的路該怎麼走?
劉尚希:從我們國家的現狀來看,農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人的現代化,很大一部分主體是農民。過去常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覺得現在可以説是“現代不現代,關鍵看農民”。應當把農民置於人的現代化進程來考慮。
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出路在哪?只有在理論上、體制上破除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才有希望。在發展中推動農民、農民財産權更充分流動,才能解決“農民問題”。不能把農民固化在農村,固化在具體的身份裏頭。只有減少社會身份的農民,促進農民市民化,讓農民融入現代化進程中,中等收入群體才能擴大。只有實現以新型城市化,以人為核心、為主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我們才能重塑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區域結構,重塑社會分配結構才有前提和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要先從地基開始蓋起。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馬宇聰
製作:姚遠
設計: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