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作家协会

第五届国际写作计划在京开幕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来源:文艺报 作者:王觅
0

  第五届国际写作计划在京开幕

  十月的北京天朗气清,丹枫迎秋,来自荷兰、希腊、韩国、新加坡、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7位作家相聚在鲁迅文学院,开启了他们在中国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10月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鲁迅文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国际写作计划在京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出席开幕式。

  铁凝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作协向各位作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她说,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国际写作计划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纽带,连接着天涯海角的作家们。国际写作计划自2017年启动以来,来自30多个国家的文学同行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时光,相互间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外作家们在跨语际对话中表达了对世界文学整体境遇和发展趋向的关切,交流卓有成效。国际写作计划明彻了我们在文学场域中探求文化和心灵密码的美好愿景,也启示我们不断探求时代新表达的写作路径。期待作家们在这段短暂的文学旅程中能够感受深度的文化体验,碰撞出鲜活的灵感。

  铁凝说,文学追寻的是人的生存意义,探询的是人类的心灵秘境,优秀的文学作品闪烁着艺术之光和思想之光,给我们带来审美上的新奇愉悦、精神上的震撼滋润。世界文学打破了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媒介,它的世界性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性体现,还包含了深广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在相异的传统背景下通过交流和对话形成的真诚共识。各民族文学本就是世界文学的一分子,循环反复的开放互动不仅是现代知识体系建构及传播的重要体现,更是异质文明之间开展洽谈、探讨沟通的有效途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的中国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精粹的同时,也满腔热忱地与世界分享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期待以本届国际写作计划为契机,让大家切实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活力。相信这将更新和放大作家的个人生命体验,以更广大的格局和视角审视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背景。盼望本届国际写作计划能为大家留下珍贵的回忆。

  吉狄马加在欢迎辞中介绍了鲁迅文学院和国际写作计划的有关情况。他说,作为国际性文学交流项目,国际写作计划立足于世界文学的多元与共性,旨在构建起不同文化传统下友好沟通的桥梁,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作家搭建起文学交流的平台,进一步继承发扬传统文学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建设世界文明共荣之桥,文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身为文字创造者的荣耀,也是使命和担当。文学的真实性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希望在文学光芒的指引下,大家携手跨越民族、地域、文化、信仰的边界,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期待作家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感悟到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精神所在,品味人类文明中的差异与共识,期待这段文学之旅成为大家珍藏的灵感源泉。

  作家们在发言中充分表达了对本届国际写作计划的期待。希腊作家卡特琳娜·穆里基说,在未来一个月内,我们各位外国作家和鲁迅文学院将搭起交流的桥梁。我们的头脑充溢异国文化的芳香,这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我们也带来了各自文化创造性写作的知识和经验。我们都憧憬像蜜蜂吮吸花蜜一样,如饥似渴地亲近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无与伦比的文化,从而焕发我们为人为文的激情,获得进一步创作的灵感。鲁迅文学院第十六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学员袁锐(静夜寄思)表示,文学让自己的情绪有了寄托的港湾、心灵有了安放的家园,甚至带领自己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文化长河。中外作家因文学而相聚在鲁院,虽然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拥有不同语言和肤色,但因为有文学这条纽带而可以共同探讨写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欢聚在这里的意义。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作品朗诵会,中外作家们用不同语言朗诵了各自的诗歌或小说片段,文学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体系中彰显出崭新的生命力。

  开幕式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涛,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邢春、李东华等出席。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七届高研班、鲁迅文学院第十六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办研究生班全体学员参加。

(编辑:郭青剑)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