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公司試圖讓投資者相信,擁有極薄利潤的硬體公司價值1000億美元時,你肯定會聽到小米的創始人雷軍説:“我們開創了一個以勇氣和信任為支撐的令人稱奇、創新的商業模式。”
同時,他在公開信中重申了一項承諾,即通過服務來賺錢,以限制硬體利潤。
“每年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産品)的綜合稅後凈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雷軍説。
而在其長達597頁的招股書中,很明顯的是,“服務”指的是“互聯網服務”。
外媒指出,小米在最初的交易中已經將設備買家貨幣化了,在過去的兩年中,服務部門的銷售額增加了兩倍。數據顯示,去年小米智能手機佔總收入的70%,佔毛利潤的46%。另一方面,互聯網服務佔收入的8.6%,但其總利潤卻超過了39%。
彭博社&&,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業務是毛利潤的主要貢獻者。其中,廣告業務佔了該收入的57%。
“我們使用小米專有的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為我們的商業夥伴和用戶提供全面和創新的服務。”雷軍&&。
雖然雷軍曾&&正在建設一個開放的全球生態系統,當如果你還記得“商業夥伴”是指廣告客戶時,你就會開始明白小米並不是蘋果公司的翻版,而是模仿Facebook的做法。
這就是它的工作原理:小米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一款智能手機,包括它的MIUI操作系統。通過這些,小米跟蹤你的使用情況,了解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然後它開始建議應用程序,其中一些也是小米開發的。一旦安裝完畢,手機也變成了一個廣告服務平台。
此外,小米還可以通過推出第三方應用來賺錢。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用戶從免費升級到付費應用程序,或者訂閱相關視頻內容服務,它也會抽取分成。
外媒指出,對於硬體公司來説,這是很有創意的。這也使得小米能與與百度、阿里、騰訊、甚至Facebook和亞馬遜在印度等國際市場展開競爭。
同時,小米在招股説明書中提到了一個事實,即競爭對手必須花錢收購用戶。而小米相信它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因為用戶實際上是為連接到它的廣告網絡而付費,並在其招股書中對這一點進行了闡述。
“被選中的領先互聯網公司都有收購成本,這與小米不同,後者通過硬體銷售獲得用戶的利潤。”
小米在描述自己的商業模式時如此解釋:“儘管硬體是我們的重要用戶入口,但我們並不期望它成為我們利潤的主要來源,我們把設計精良、性能品質出眾的産品緊貼硬體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者直供的高效線上線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戶手中,然後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互聯網服務。”
只有這樣,小米才有希望從服務中賺錢。
截至2018年3月,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MIUI月活躍用戶超過了1.9億,月活躍用戶超1000萬的應用有38個,月活躍用戶超5000萬的應用有18個。
不過,這種模式的最大風險在於,它依賴於消費者繼續購買小米的硬體,並使用其MIUI界面和該公司的應用程序,允許用戶的使用被跟蹤以及讓廣告商相信,對價格敏感的低端設備購買者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目標市場。
然而,從小米在2016年的銷售低迷中可以看出,小米的粉絲們也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忠誠,而圍繞Android操作系統的構建也意味着小米阻止不了客戶向華為、OPPO或三星手機的轉變。
“我們需要的是勇氣和信任。”雷軍在發表公開信時説道。是的,這正是消費者和投資者都需要的。(王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