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前後 我和父母變化都不小
2017-07-20 09:54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和很多留學生一樣,淩晨對父母總是報喜不報憂。在她看來,不順利不開心的事情會讓父母擔心。

  雖然一開始覺得出不出國無所謂,但現在桑非認為這對她影響很大——更加獨立;面對壓力,選擇一個人面對。

  李濤不僅在國外慢慢地學會了照顧自己,也更加體諒父母。即使身在異國他鄉,他也會想辦法盡孝心。

  出國留學是一部分年輕人成長中的一段經歷。而恰恰是這段經歷,對他們和父母的關係産生了不小的影響,使彼此重新認識和理解對方。

  應編輯要求,文中的3名採訪對象寫下了他們想對父母説的話。

  學子:懂得家長掙錢不易

  父母:兒子不再是小孩兒

  李濤目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初中開始,他就離開父母,過上了寄宿生活。相比其他留學生,他已然適應了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的生活狀態。但是,留學國外仍使他與父母的關係有了新的改變。

  李濤坦言,以前他不太理解父母,總覺得他們的一些觀念保守陳舊。“我媽是個特別節儉的人,什麼都省著用。但我那時候年紀小,覺得花錢開心就好。”出國以後,李濤雖然申請到了獎學金,但仍需很大一筆生活費,這使他意識到省錢的必要性。他説:“我現在才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易,人生沒那麼輕松,我媽是對的。”

  理解父母的另一個表現是學會表達對他們的愛。

  空間的距離阻礙了學子在父母身邊噓寒問暖,他們只能將關心訴諸指尖,通過手機和父母保持聯繫。李濤説,他每周都會和父母視頻通話,平時也會不定期地通過社交軟件和父母聊聊生活近況。“為了不讓他們擔心,我總是報喜不報憂,不會告訴他們我生病了、有煩惱了。這種‘愛的隱瞞’可能就是成長吧。”另外,李濤開始主動給父母買禮物,“以前很害羞,就算我想對他們好,也不會表現出來。出國以後,我覺得這些行為都挺自然的。”

  談及父母的改變,李濤突然抬高了調門,激動地説:“有有有!自從出國之後,他們不再把我當成小孩兒了,有什麼事會主動找我商量,也會考慮我的意見,這讓我很開心。”

  學子:不再一味責怪父母

  父母:找到了生活新重心

  桑非(化名)在英國利物浦大學讀完本科,即將進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決定出國的時候,她的父母沒有表現出特別不舍。她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有些哭笑不得:“我跟我爸説已經申請到學校了,我爸只説了句‘哦,那你可以先坐飛機到伯明翰’。”

  出國以後,留學生在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處中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桑非不再只關注自我,具備了更強的包容心,也變得更理解父母。“之前我覺得他們的教育方式很不科學,會把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歸因到他們身上。但現在,我不再一味責怪父母,而是更多地反思自己。”

  在桑非看來,父母的變化遠甚于自己,尤其是母親的變化。她説:“現在,我媽更關注自己的生活,在我身上花費的精力少了很多。”她對這一變化表示欣喜,也説出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心聲。雖然父母與子女血脈相連,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與子女要永遠捆綁在一起,父母與子女仍然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可能我家人的性格都比較獨立,不愛黏人,所以我出國以後,爸媽都能找到新的生活重心。”

  學子:要做個合格的兒女

  父母:表達感情直接主動

  淩晨現在在德國波鴻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提及父母,她認為他們一直做得很出色。

  在國內讀本科時,學校離家不遠,淩晨坦言自己一直處于被放養的狀態,父母給予她的獨立空間很多。出國以後,一方面,離家遠了;另一方面,近兩年歐洲也不太平,父母幾乎每天都會探詢淩晨的行程,比如,和誰在一起、去哪兒、什麼時候到家等等。“出國後我才知道他們很牽挂我。尤其是我爸,幾乎每晚到半夜都會醒一次,確認我已經到家,或者跟我聊上幾句。”淩晨補充道,“他們還時刻關注著我所在的城市的天氣和新聞。”

  留學以後,因為父母和淩晨相處的時間少了許多,曾經含蓄的父親也開始變得直接主動。淩晨説:“送我去機場的時候,我爸會擁抱我一下再離開。要是留學以前,他肯定覺得這麼做不好意思。”

  離別不僅加深了父母對子女的牽挂,也使子女變得更富有耐心,對父母的態度也更溫柔。淩晨直言:“如果在國內,他們那麼事無巨細地關心我,我肯定會覺得不耐煩。但現在離家遠了,爸媽的關心讓我很溫暖,我也會及時回復他們發來的消息。他們一直是合格的父母,我也應該做一個合格的女兒。”

  (本文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題圖來源:網絡截圖)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夏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79129659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