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滇國青銅器亮相山西青銅博物館
精選雲南省博物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和昆明市晉寧區博物館近150件文物
4月27日,“彩雲之‘滇’——古滇國青銅文化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二層臨展廳開幕。展覽精選雲南省博物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和昆明市晉寧區博物館近150件文物,展現了湮沒兩千多年的滇國遺跡和異彩紛呈的青銅文化。本次展覽展期至8月13日。展覽期間,山西青銅博物館將陸續開展文物塗色、“我的滇國日記”互動體驗、滇國小課堂、“樂舞小夜燈”製作體驗等教育活動,並在線上推出直播講解、360度全景展示、“看展進行時”科普短視頻等。
滇,是今天雲南的簡稱。“滇”原為古代滇池畔的一個族群,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戰國末年,楚將莊蹻率部眾到滇池地區,遵循當地文化,變服異俗,後來建立了滇國。漢武帝時期,滇國併入漢朝版圖,從此蹤跡難尋。司馬遷筆下的寥寥千余字幾乎是後世史學家對滇國的全部認識。19世紀50年代起,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貢天子廟、昆明羊甫頭等多個滇文化遺存相繼發掘,出土了上萬件青銅器,曾在史籍中神秘一現的古滇國終向世人露出一抹真顏。
古滇國青銅文化雖然比中原地區稍晚,但是,在中華文明的譜係中可謂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如果説,中原青銅器是莊重肅穆、嚴謹工整的,那麼滇國青銅器是鮮活靈動、灑脫隨性的;如果説中原青銅器藏禮於器,那麼滇國青銅器則鑄史於銅,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器型上,滇國青銅器以貯貝器、銅鼓、扣飾、兵器、生産工具為主;內容取材則不拘一格,盡現社會百態,極具生活氣息;創作風格高度寫實、開放自由。古滇國沒有文字,但滇人將歷史凝鑄於青銅器,如情景再現,如畫面定格,將遙遠卻又真實的滇國之貌生動呈於人前。造型奇異、審美獨特、鑄工精細的滇國青銅器,豐富了我們對西南地區各古老民族的認知。
本次展覽在內容結構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從滇國社會面貌、精神世界、民族融合三個維度劃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滇土·滇人”。雲南是有色金屬王國,銅礦儲量豐富,商周之際,雲南東北地區業已開採銅礦並向中原輸送。滇人世代生活在滇池附近,以稻作農業為主,耕織漁獵,繁衍生息。戰國銅立牛、西漢房屋模型銅扣飾、西漢疊鼓形狩獵場面銅貯貝器等真實記錄了滇民的社會生産生活場景。
第二單元“神祇·世間”。滇人相信萬物有靈,流行多神崇拜,尤以自然和祖先崇拜為主,還有生殖崇拜等。滇人的祭祀形式多樣,內容龐雜,有貢獻犧牲祭祀、殺人祭祀、舞樂祭祀等。戰國剽牛祭祀銅扣飾、戰國立牛曲管銅葫蘆笙、戰國四舞俑銅鼓、西漢祭祀場面貯貝器等文物再現了滇人或詭秘肅殺、或熱鬧喜慶的祭祀氛圍。
第三單元“互鑒·融合”。一直以來,滇國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同周邊地區開展了密切的交流。海貝及各類貯貝器、兵器、鎏金擄掠銅扣飾、二人盤舞鎏金銅扣飾、肉紅蝕花石髓珠等是滇國積極與外來文化溝通交流的物證。滇王之印、鎏金銅鋪首銜環、孔雀蓋提梁銅壺、博山爐,陶灶等大量具有漢文化因素的文物不斷出現,則昭示着在郡縣制的不斷推行中,滇國主體最終融入中原王朝,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 孫軼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