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2年度國內和國際十大考古新聞揭曉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成功入選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品”字形墩&組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12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發布2022年度國內和國際十大考古新聞,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成功入選。該遺址發現約4000年前石城防禦體系,今年9月曾被國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碧村遺址位於晉西北的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碧村村北,地處蔚汾河入黃河口處一從東向西逐級下降的串珠式&地上,面積75萬平方米,時代主要為龍山晚期。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碧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2015年至2018年,對碧村遺址核心區域小玉梁地點石砌建築群進行整體揭露;2020年至2022年,主要發掘的是外城門。
該遺址是一處具有內外雙重城墻的石城聚落,借助遺址南、北、西三面環河臨溝的天險,在遺址東部、中部各修築一道縱貫南北的城墻及城門,控制進出通道,而外城墻及城門位於東部城墻圪垛地點,內城墻及城門位於遺址中部的石門墕,核心建築則修建於地處內城的小玉梁地點。
小玉梁是一個四週砌築護墻的高&,分佈着一批以大型連間房址為核心的石砌建築群,較為完整地再現了這類石城核心區域的聚落結構。&頂中心建築為一組連間大房址,共五間。東、南護墻保存較好,方向與房址平行或垂直。依靠護墻邊角修築有一些功能各異的房址。
此外,在距離小玉梁約1000米的遺址東部城墻圪垛&地,發現了其外城墻及東城門。城門南北對稱,布局嚴密,主體由三個呈“品”字形大型墩&圍合而成,中心設置小型墩&,兩側銜接障墻,組成其曲尺形的微循環。入口設在南北兩側,南側僅存硬地面,因廢棄後期被封堵;北側入口基本完整,通過北側入口迂迴前行,經過兩道甕城,最後抵達城內。據專家介紹,布局規整的東門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史前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最為嚴密、形制最為規整的一套門址系統,也是認識中國史前及先秦城門布局的重要案例。
碧村遺址是龍山時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關鍵紐帶,其佔據河套向晉中、晉南過渡的關鍵要道,規劃嚴密的設防系統,再現了兩地文明主體之間存在的競爭關係,是揭示中華早期文明交流互鑒和展現以中原為中心歷史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記者 南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