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晉陽古城考古與遺址保護取得重大成果
二號建築基址為唐五代時期目前揭露面積最大最完整寺院基址

11月2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晉陽古城二號建築基址發掘資料。據介紹,晉陽古城遺址經過10年的考古與遺址保護,在考古發掘的唐五代佛教寺院基址中,確認二號建築基址是目前揭露面積最大、最為完整的寺院基址。其中,龜頭屋基址的發現,填補了這一時期此類建築基址的空白。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太原西南的晉源區晉源鎮附近,面積約20平方公里。文獻記載,“晉陽”最早出現在歷史文獻中是在春秋時期。在宋滅北漢的戰爭中,晉陽城損毀較為嚴重。2013年,為推進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晉陽古城考古工作隊在晉陽古城西區進行探溝式發掘調查。其中,位於僑友化工廠南側,南距明太原縣城北城墻350米,西距明太原縣城西城墻960米至1100米之間的一處大型建築基址,被命名為二號建築基址。
二號建築基址軸線方向同晉陽古城西城墻方向大體一致,整個建築布局規整,周圍廊廡環繞,內部各主要殿址間以露道連接,設計緊湊,修建考究。考古工作隊圍繞二號建築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從2013年開始至2018年結束,歷時6年,完成了對該基址的全面揭露。由北向南布設10排探方,每排6個10米×10米標準探方,共布設探方60個,除去北隔梁和東隔梁,實際共發掘5684平方米。發掘過程中,完成了對遺物的全面採集。在出土遺物中,建築構件有板瓦、筒瓦、瓦當、磚、脊獸、蹲獸、石質建築構件和殘碑、經幢等211245件。在生活器具中,陶器類有盆、罐、甕、缽、碗、盤、塑像等3786件;瓷器類有碗、盤、盒、缽、杯、壺、瓷塑等1076件。開元通寶錢幣2件。
據介紹,二號建築基址內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日用瓷器和精緻的石雕建築構件。有帶“迦殿”“天王堂”等字樣的殘碑、《金剛經》殘碑、殘經幢等與佛教寺院相關的遺物,其用途應為一處佛教寺院。出土的帶有“晉陽宮”字樣的殘碑表明基址可能是在隋唐晉陽宮舊址上建設的。出土器物白釉瓷碗、青綠釉瓷碗瓷盤、瓷盒、瓷壺等有明顯的晚唐五代時期特徵。建築基址中出土的殘碑中有“武皇”二字,“武皇”應是指李克用,據此進一步推測此基址的營建時間不早於後唐。結合晉陽城毀滅的相關史實等情況,二號建築基址的廢棄年代不晚於晉陽古城的毀棄年代,即979年。
二號建築基址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一號殿、二號殿)為平面方形、面闊三間的建築,比較山西現存的唐五代時期的三間佛殿有五台南禪寺大殿、平順天&庵正殿、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這些現存建築同二號建築基址內的主體建築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從整體規模上看,這些佛殿建築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二號建築基址內的主體建築均為前後左右四面開門的“十”字殿,這一點與其他三間佛殿建築迥然不同,反映出二號建築基址本身獨特性。另外,龜頭屋基址的發現,填補了這一時期此類建築基址的空白。
唐五代佛教寺院建築的平面布局因現存建築多為單體建築而缺乏完整寺院的實例。二號建築基址為一南北向縱長方形三進院落布局,這樣的平面布局正符合唐代以來佛教寺院的布局特徵。二號建築基址正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佈門址、前後兩處殿址和三處庭院。三進院落左右對稱分佈有廊廡和附屬殿址。
本次發掘領隊韓炳華稱,根據遺跡和遺物特徵,對建築內部的功能分區作如下推斷:一號殿址和二號殿址是寺院中最重要的建築,三號殿址磉墩較大,進深也大,可能是樓閣式建築,或為藏經閣。而三號庭院後很可能是法堂、方丈室或還有僧堂、寮房等建築。在考古發掘的唐五代佛教寺院基址中,二號建築基址是目前揭露面積最大、最為完整的寺院基址。該建築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這一時期寺院的布局,以及晉陽古城城市布局有着重要的意義。(記者孟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