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今日立冬:生氣始蓄 萬物收藏

2022年11月07日 08:30:39 來源: 山西日報

  原標題:【熟知“二十四節氣” 與自然和諧相處】立冬 生氣始蓄 萬物收藏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宋·紫金霜《立冬》)

  2022年11月7日18時45分18秒,農曆壬寅年“立冬”。

  “立冬”,太陽到達黃經225度,鬥柄指向西北,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此時,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日照時間繼續縮短,氣候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過渡轉變。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立冬”來臨,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草木凋零、蟄蟲伏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迎接愜意的冬日慢時光。

  【萬物皆收藏也】

  “立冬”代表冬季的開始。北方大部分地區將出現雨雪降溫天氣。寒冷的北風普遍盛行,氣溫逐漸下降,但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在南方地區,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之説。隨着時間推移,強冷空氣南下頻繁,天氣會越來越冷。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古人會在這個季節用推算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立,建始也……冬,終也。”《孝經緯》曰:“鬥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意思都是講立冬不僅是冬季開始,“冬”還有終了之意,指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這一時節,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因地制宜抓農業】

  “立冬”後,北方農林作物已全面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秋收、秋管、秋種“三秋”大忙季節接近尾聲,抓緊時機澆好麥地、菜園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在這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抓緊播種冬小麥,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蘗越冬,防止年內拔節,並盡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閒田。同時,各地要抓好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為來年農業豐收打好基礎。另外,“立冬”後空氣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迎冬賀冬補冬】

  “立冬”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非常重要的“四時八節”之一。古代“立冬”這天,皇帝要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而民間祭祖、飲宴、卜歲等“賀冬”習俗,在不少地方流傳至今。人們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豐年,農民們亦獲得飲酒與娛樂的酬勞,休養生息,享受豐收成果,期待來年更加興旺富足。

  “立冬”意味着進入寒冷的季節,立冬補冬,補嘴空,人們傾向進補食物來驅寒氣度嚴冬,謂之“補冬”。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立冬”節氣,老南京人特別注意吃生蔥,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南京人在“立冬”時還喜歡吃肚包雞,是用豬肚子包住整只雞來進行烹飪的菜,非常滋補。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紹興人把從此時起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陽氣藏陰精蓄】

  《四時調攝箋》有:“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中醫學理論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是人體最舒適、消化吸收功能最好的時候。按天人相應的中醫養生原則,正是適時進補營養物質、補充機體消耗的最好季節。

  飲食方面,減鹹增苦、飲食宜溫。應注意少食生冷,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和溫潤厚重的食品,苦味食物可助心陽。

  起居方面,不應當擾動陽氣,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衣着要得當,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運動養生,不能懈怠。應通過運動鍛煉,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疏通經絡、調和臟腑氣血,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要多參加娛樂活動,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此外,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記者安奮偉)

[編輯: 武斌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0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