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遊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出臺

2022年09月14日 08:23:48 來源: 山西晚報

  原標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出臺

  與忻州合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隆起地、北引擎

  近日,太原市政府出臺《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堅決承擔國家、省市賦予的發展使命,與忻州合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隆起地、北引擎。

  作為我省融入京津冀和服務雄安新區重要走廊,經濟區將承擔起建設國家級新材料産業集群、建設國家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范區、打造太原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使命,勇挑重擔,奮力前行,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

  確定不同階段發展目標

  經濟區包括陽曲縣、古交市、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杏花嶺區、迎澤區共6個縣(市、區),國土面積443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2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遠期至2035年。

  先期目標:到2023年,各類創新要素加快布局,一批重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項目投産運營,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布局,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骨架初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

  近期目標:到2025年,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強化,七大産業集群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公共服務水準明顯提高,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支撐體係基本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中期目標:到2030年,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成鏈,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城市公共服務水準大幅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支撐體係全面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日臻完善,集聚輻射優勢全面彰顯。

  遠期目標:到2035年,創新引領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七大産業集群全面形成,功能完善、品質優良的公共服務體係基本建立,基礎設施實現高水準互聯互通,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成為山西中部城市群全方位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引擎和經濟增長極。

  構建融入京津冀發展新格局

  聚力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核心龍頭,以核帶群,以群築核,構建“中心龍頭、南北引擎、東西兩翼”的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格局。

  以雄忻高鐵建設為契機,同步推動太原高鐵西環線建設,形成太原—雄安—北京高鐵新通道,大幅提升與京津冀、雄安新區的通達能力。規劃建設太原高鐵客運西站,擴建陽曲西站,建設大盂國家級門戶物流樞紐,形成與京津冀和雄安新區有效接駁的客貨運樞紐。

  依托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發揮太原位于京津冀—成渝主軸、京藏走廊、二湛通道交匯處的樞紐優勢,乙太原為中心,強化與忻州、陽泉、晉中、呂梁四市的快速交通聯繫,加速形成山西中部城市群鐵路、公路雙網融合的城市群綜合快速運輸體係。

  構建“兩山兩脈、一軸兩帶”總格局

  構建“兩山兩脈、一軸兩帶”的總體格局,支撐區域全方位高品質發展。

  “兩山”為太原東、西山生態屏障。強化恒山—雲中山、五臺山—係舟山為主體的兩大生態屏障功能,構建生態高品質發展的涵養空間。高標準保護和建設由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城郊山地公園、城市公園綠地構成的“山城一體”生態公園體係。

  “兩脈”為汾河、楊興河兩條生態水脈。實施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強化汾河流域生態景觀塑造,完成汾河百公里中遊示范區太原段生態治理。

  “一軸”為連接太原、忻州兩市的太忻區域發展軸。以雄忻高鐵、大西高鐵、北同蒲鐵路、G55-S40高速、108國道、陽興大道、濱河快速路等復合通道為依托,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産業,帶動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內各縣(市、區)、周邊城鎮及産業密集區聯動、協同發展,構築融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的重要走廊。

  “兩帶”為東部、西部兩條産業發展帶。延伸太忻區域發展軸,形成東、西兩條産業發展帶,帶動沿線各産業板塊聯動發展。推動大盂啟動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集聚,合理規劃産業分工和功能分工,布局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四大産業集群,配套科技成果轉化、現代物流、商務咨詢等生産性服務業。

  構建“136”聯動發展格局

  構建“一個啟動區(大盂啟動區)、三個開發區(中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西山生態文化旅遊示范區和陽曲現代農業産業示范區)、六個縣(市、區)”的聯動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七大産業集群。

  大盂産業新城率先發展,引領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延鏈”發展,打造成為承接京津冀産業轉移的集聚區、引領山西中部城市群北引擎的先行區、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增長極和實現高品質綠色宜居發展的新典范。

  中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産業,加速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産業轉移,謀劃申報國家級開發區;西山生態文化旅遊示范區踐行“兩山”理念,深度挖掘生態、文化潛力,推進全域旅遊特色發展;陽曲現代農業産業示范區推動構建以生産、加工、科研、流通、休閒與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産體係,促進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發展。

  古交市、陽曲縣、萬柏林區、尖草坪區、杏花嶺區、迎澤區以“有基礎、有空間、有潛力”的産業板塊為主陣地,做優營商環境,強化招商引資,因地制宜地發展七大産業集群。

  打造資訊交匯融通的科技“超市”

  經濟區堅持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建”創新平臺、“強”創新服務、“引”創新人才,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爭取國家信創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在上蘭和陽曲落地。依托太原理工大學、太原科技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煤化所等科研院所,打造“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形成大盂、上蘭、迎西、向陽等科技創新承載區。

  在尖草坪區建設市場化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成果庫、需求庫、專家庫、服務機構對接庫,打造面向國際國內、線上線下、創新要素集聚、資訊交匯融通的科技“超市”。

  實施校地合作“伴飛”計劃,加強高校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支援企業與職業技術學校開展“雙主體”辦學,提升産教融合能力水準。高品質建設各類文化、體育設施,打造“15分鐘文化服務圈”,實施全民健身補短板工程,構建城市休閒網絡。

  培育一批百億級、千億級産業集群

  經濟區以先進制造業為根基,産業鏈、産業群並重,培育一批百億級、千億級産業集群,提升産業整體競爭力。

  大盂産業新城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等産業,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建成我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極。

  重點打造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綠色能源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培育壯大多個千億、百億優勢産業鏈,重點發展陽曲縣轉型産業、尖草坪區上蘭、萬柏林區東社、杏花嶺區丈子頭等12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板塊。

  主動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實施“智能+”技改行動,推動傳統産業綠色轉型,保持傳統産業的競爭力。結合現有産業布局情況,重點提升西山、裝備制造、中北高新區基礎區、太鋼4個傳統産業板塊。

  推進各縣(市、區)採取“園中園”、整體托管、異地監管、投資合作、産學研合作、全産業鏈合作等模式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地共建産業轉移合作園區,賦予合作園區相關管理許可權,享受省級開發區優惠扶持政策。

  打造一批夜間運動休閒網紅打卡地

  圍繞首店經濟、流量經濟,繼續提升鐘樓街—柳巷、朝陽—雙塔、長風商務島等傳統優勢商圈,打造國際化消費核心承載地。積極培育三給、漪汾街、暖泉灣等一批新興商圈,形成市、區兩級功能和業態互補的商圈發展新格局。

  積極提升海子邊、城坊街、菜園街等傳統街巷的街區品質,融合文創、休閒等多元業態,建設一批沉浸式、體驗式活力街巷。推廣南海街特色餐飲街巷經驗,由“一區一特色”逐步向“一街辦一特色”發展,形成有內涵、有煙火氣的貨郎經濟太原模式。

  依托汾河景區、濱體中心、方特樂園、青龍古鎮等主題景區與體育場館,打造一批夜間運動休閒網紅打卡地。活化鐘樓街、晉商博物院、雙塔寺、南華門等歷史文化地段,豐富夜展、夜秀、夜購、夜娛等夜間創意産品,營造夜間消費新場景、新地標,力爭獲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示范區。

  建設百裏汾河美麗鄉村示范帶

  沿汾河兩岸打造一批休閒農莊、田園綜合體、農業生態園,帶動沿線村莊特色化、園區化發展。沿河打造一批宜遊、宜養、宜居的鄉村民宿、特色古村落、休閒度假小鎮等鄉村旅遊示范點,建設百裏汾河美麗鄉村示范帶。

  以陽曲現代農業産業示范區為龍頭,布局有機旱作谷子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等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龍頭企業。

  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産業園,以特色生態經濟為核心,打造溝坡現代農業示范區。提質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實施農産品品牌建設專項行動,打造特優農産品品牌。借勢發展鄉村旅遊,打造汾河沿線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友好”産業示范帶,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依托城市近郊和淺山區域,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園藝農業、創意農業,建設一批精品農業小鎮、美麗鄉村、特色田園,為城市居民提供綠色休閒服務,培養現代都市農業新型産業形態。

  適時推進太原地鐵4號線、5號線、8號線建設

  新建高鐵西站、擴建陽曲西站。推進陽曲通用機場建設,與周邊忻府、原平等通用機場實現聯網運作,大力發展通航商旅飛行、航空應急救援等通航産業。

  建設太原鐵路樞紐客運西環線,實現與規劃雄忻高鐵、太綏高鐵有效銜接,加強與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快速聯繫。

  謀劃太原至忻州城際鐵路,服務遠期城際商務、旅遊客流,支撐北起五臺山南至西山生態文化旅遊示范區的生態文旅走廊發展。

  建設1號線、2號線北延和3號線,適時推進4號線、5號線、8號線等線路建設,構建城區大運量快速公共交通線網骨架,預留軌道交通場站用地。

  推動國道108繞行線、省道317等6條國道和2條省道建設,實現過境貨運外繞,暢通區域貨運通道。推動西山旅遊公路向古交、婁煩延伸,提升農村公路技術標準,打造“快旅慢遊深體驗”旅遊公路網。

  開通太原至忻州、定襄、原平等區域的城際公交線路;推進長風西、長溝、大盂等公交場站建設,引導交通出行向綠色低碳轉變。建設環城景觀綠道,完善汾河景觀綠道,逐步推進沿線森林公園、旅遊景點的支線綠道、登山步道和健身文化步道建設,營造宜人的遊憩交往空間。(記者 薛建英)

[編輯: 武斌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