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遊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中醫“和法”抗癌:為腫瘤治療提供新思路——專訪第四屆“國醫大師”獲得者王晞星

2022年09月07日 17:20:11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中醫“和法”抗癌:為腫瘤治療提供新思路——專訪第四屆“國醫大師”獲得者王晞星

  圖為第四屆“國醫大師”獲得者王晞星。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國家癌症中心今年2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我國整體癌症粗發病率、粗死亡率仍持續上升,癌症負擔仍然較大。

  近年來,應用中醫藥治療腫瘤日漸受到重視,相關研究正在走向深入,臨床實踐經驗不斷積累。作為第四屆“國醫大師”榮譽獲得者,山西省中醫院主任醫師王晞星深耕腫瘤領域多年,在中醫治療腫瘤方面實踐豐富,體會良多。王晞星在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強調人是一個整體,體現在腫瘤治療上,就是以人為本,人瘤共存,中醫“和法”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中醫抗癌:是現實需求,也是自身發展需要

  《經濟參考報》記者:“國醫大師”是中醫藥行業的最高榮譽,從“赤腳醫生”到“國醫大師”,您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歷程?您創建的山西省中醫院中醫腫瘤專科被權威機構報告列入全國中醫腫瘤病學前十,您為何要將腫瘤作為主攻方向?您如何看待中醫藥介入腫瘤治療?

  王晞星:我出生在山西運城稷山縣,高中畢業後,因為愛讀書,被本地衛生所所長看中當了藥劑員,平時在診所抓藥、打針、輸液、抄方、制藥,還兼記賬、算賬,閒時在藥園裏種紅花、板藍根、枸杞子,有時還要到山上採藥,當時就喜歡中醫,立志要做個會看病的好醫生。

  1980年,我考上了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專班,畢業後被分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1992年開始跟師肖漢璽。1999年出師前夕,我到上海參加培訓,晚上得空就跑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私下考察中醫藥治療腫瘤情況。那個時候我就萌生了創建腫瘤科的想法。因為當時腫瘤病人越來越多,逐漸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中醫如果不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突破,生存空間就會越來越窄。

  經過一番籌備,2000年,我在山西省中醫院開設全省首家中醫腫瘤專科,當時對外的名字叫“內科綜合科”,因為當時人們大多談癌色變,知道中醫藥能治療腫瘤的人很少,相信中醫藥能治療腫瘤的人更少。一間診室,兩個大夫,一個護士,這就是開科時的全部家底。

  然而,科室發展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病床數從2001年的18張,到2005年34張,到2010年66張,2017年171張,現在是220張,已經成為全院最大的科室,在國內臨床腫瘤專科中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目前我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及重點學科,國家臨床研究基地大腸癌研究重點承擔科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重點研究室中醫腸療研究室主要承擔科室等。2021年12月31日,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布《2021年度中醫醫院學科(專科)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報告》,山西省中醫院在中醫腫瘤病學排名第9位。

  回顧中醫腫瘤科的發展,我想最深刻的一點體會,就是中醫發展必須守正創新。

  “和法”施治:以人為本,帶瘤生存

  《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腫瘤發病率居高不下,腫瘤防治成為世界性難題,你認為中醫治療腫瘤的理念是什麼,優勢在哪裏?

  王晞星:中醫治療腫瘤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讓患者帶瘤生存。説得直白一些,人們對癌症最理想的控制是讓人們帶著癌症死去,而不是死于癌症。

  還記得剛開科的時候,來了一位老太太,宮頸癌術後放療後出現便血,治療三年沒見好轉,我們診斷是放療導致的放射性直腸炎,症見便血、便次增加、裏急後重等,並且導致失血性貧血,需間斷輸血以提升血色素,患者心理沮喪、精神萎靡,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我們針對放射性直腸炎研發了一種新藥——腸瑞灌腸劑,通過中藥藥物灌腸治療後,這名患者的症狀消失,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正常。這一研究還獲得了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這個案例非常典型。對于腫瘤患者來説,放化療是一道坎,患者和家屬都很矛盾:做吧,副作用大,患者痛苦,家人難過;不做吧,病情可能惡化,誰都不願看到這種情況發生。那麼,如何既讓患者順利完成放化療,又能緩解副作用帶來的痛苦和精神壓力呢?很多時候西醫的辦法有限,而中醫卻治法多樣,而且常常簡單有效。我常常對患者説,中醫殺不死癌細胞,但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中醫藥對術後、放療、化療、靶向及免疫治療的諸多並發症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中醫“和合觀”強調人體是一個整體,體現在腫瘤治療上,就是以人為本,人瘤共存。我主張以“和法”治腫瘤。“和”是治法,是目的,更是一種理念。腫瘤發病,多表現為諸般不和,如消化係統腫瘤多見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脾胃不和、寒熱不調等;呼吸係統腫瘤多見氣陰不和、肺脾不調等;泌尿生殖係統腫瘤多見陰陽失調;乳腺癌及甲狀腺癌多見肝脾不調、肝氣不舒、痰氣交阻、肝腎不和等;晚期腫瘤及放化療後多見氣血不和、脾胃不和……病機復雜,且變化多端,唯有採用和法,從多個靶點和環節上發揮作用,兼顧正邪、調和各臟、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糾正腫瘤導致的功能性和器質性紊亂,使失衡的陰陽氣血重新達到動態平衡,起到抗腫瘤作用。

  抗癌新路:西醫不落後,中醫要領先

  《經濟參考報》記者:如何看待中醫和西醫在腫瘤治療領域的不同方法和作用?

  王晞星:在腫瘤的治療上,中西醫各有所長,完全可以優勢互補。事實上,這20年來,我們中醫腫瘤科走的路子,就是將傳統中醫療法,如中藥內服、外敷、熏洗、穴位、針灸等,與現代醫學最新的診療技術,如手術、放療、化療等相結合,同時,也與現代醫學精準治療理念,如基因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相融合,堅持中西醫並舉,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長患者生命。我們科室有一句簡單的口號,叫“西醫不落後,中醫要領先”。

  現代醫學治療策略仍以西醫為主導,但中醫的治療優勢也逐漸凸顯,已不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補充療法,但中、西醫如何優勢互補是目前惡性腫瘤診治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腫瘤患者個體化的精準治療為中醫藥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方向。中西醫結合診治優勢彰顯:關注疾病本身,重視當下證候,緩解不適症狀,重“病證症結合”施治,倡以“和”為貴;既全身辨證也局部辨病,治病亦治人,重視整體調治。目前中西醫結合已在預防腫瘤術後復發、改善放化療毒副反應、提高晚期患者生存品質等方面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和初步的研究成果。

[編輯: 武斌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8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