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8月31日電(武斌)名關、名將、名城;黃土、黃米、黃酒……坐落於山西省忻州市雁門關腳下的代縣,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近日,2022代州黃酒文化節的舉辦,不僅讓這座晉北小城熱鬧起來,也讓代州黃酒再受矚目。
作為忻州優質雜糧精加工産業的典型代表,代州黃酒在繼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正成為忻州雜糧産業鏈上的一顆“明珠”,不斷煥發新活力,醞釀高質量發展新態勢。

8月22日,2022代州黃酒文化節開幕式在雁門關景區舉行。新華網 發
迎客來,雁門關下藏酒香
“代縣是千年古縣也是文化大縣,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讓代州黃酒久負盛名。”2022代州黃酒文化節期間,代縣縣長溫安娜以“代言人”身份走進直播間,向數萬網友講述代縣故事,推介代州黃酒。
得益於“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形氣候條件,加之滹沱河深層地下水、黃土高原優質黍米(也稱黃米)、傳承千年的釀造技藝,好水好糧釀造的代州黃酒被讚“味醇而厚、釅而清”,有“南紹北代”之美譽。
作為黃酒文化節的活動主場地,雁門關景區內人潮涌動,不少黃酒企業“借&獻唱”,向參加活動的專家、學者、酒企負責人及游客推介黃酒。
“代州黃酒由純糧食釀造”“不同於南方的糯米釀製,黍米性溫而補”……展&前,85後高國軍賣力推介着。作為代縣老高家黃酒的第五代傳人,高國軍認為,北方黃酒市場認可度依舊偏低,他説:“好酒也怕巷子深,代縣黃酒缺少爆發式宣傳,而這次活動正是契機。”

游客體驗代州黃酒。新華網 發
為讓更多游客走進代縣、認識黃酒,代縣特意推出黃酒嘉年華活動。游客在雁門關、邊靖樓、文廟等文物古跡處“打卡”,可兌換一瓶黃酒,目的就是進一步推動當地酒、文、旅融合發展。
“代縣是黃酒的發源地之一,代州黃酒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傳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認為,借力歷史文化優勢,進一步挖掘人文內涵,是代州黃酒“走出去、引進來”的必經之路。
“萬里長城第一樓”邊靖樓前,來自河北的呂女士忙着打卡留念,在她看來,代州黃酒味道甘甜、口感醇厚,“我要把這些美味帶回家鄉,這裡深厚的歷史和熱情的代縣人很打動我。”
“如今,代州黃酒發展站在了新起點,迎來了新機遇。”在忻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建國看來,代州黃酒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産業未來可期。

代縣黍米種植面積大、種植範圍廣。新華網 發
促振興,千年黃酒續風華
行走在代縣街頭,黃酒的香氣氤氳着這座晉北小城。據城裏的老人們回憶,每到逢年過節,家裏會拿出黍米釀黃酒。
“小時候我就沿街串巷賣黃酒。”代州黃酒製作技藝山西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全鎖介紹稱,代縣因盛産黍米,自古有做黃糕、釀黃酒的習慣。
據李全鎖介紹,由於部分經營者缺少市場觀念和品牌保護意識,加之物流、交通等多方因素影響,代州黃酒發展一度受限,“企業小而散,作坊式的發展模式讓代州黃酒走不出去。”
近年來,忻州依託“代州黃酒”千年的地域文化,放眼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把振興黃酒産業作為發展特優農業的重中之重,在立法保護、資金保障、流通體系等方面綜合施策,加快將黃酒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發展前景的優勢産業。

代州黃酒發展論壇活動現場。新華網 發(馬艷青 攝)
政策賦能下,代州黃酒正迎來振興。6月19日,代州黃酒發展論壇在太原召開。論壇上,代縣與國興絲路(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27億元的代縣黃酒酒都建設項目合作協議。
據國興絲路董事長助理張宏斌介紹,項目將以雁門關景區為依託,以代縣千年黃酒文化為核心,打造集黃酒文化體驗、酒文化交流、北方黃酒博物館以及綜合會議服務於一體的“絲路黃酒文化體驗區”。
時隔兩個月,項目配套建設的代縣雁門關有機黍米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走進基地滿眼皆綠,成片的黍米地一眼望不到邊。
“目前,基地黍米種植面積已超4000畝,未來將達到3萬畝。”張宏斌透露,基地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達成黍米優育試驗合作,引進50余種黍米,開展優質品種栽培技術示範,“今年10月黍米成熟,明年項目一期就可投産,設計總産能10萬噸。”
“我們整合優質資源,合理規劃布局,完善流通體系,全力打造‘中國北方黃酒酒都’,形成了以黃酒為龍頭産品的釀品億元級産業集群。”在黃酒文化節開幕式上,忻州市委書記朱曉東如是説。

工作人員製作代州黃酒。新華網 發(資料圖)
謀轉型,融合發展譜新章
2月14日,代州黃酒跟着忻州150余家企業的300余種雜糧走進雄安新區,開啟為期一個月的展銷活動。活動期間,黃酒等雜糧精加工産品受到關注。
從一粒米到一壺酒,不僅承載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還連通着田間地頭和百姓餐桌,寄託着脫貧群眾奔小康的美好願景。
57歲的姚籌小是黍米種植基地的養護員,他所在的西段村因土地多旱曾是貧困村。2019年,老姚脫了貧,但脫貧後的日子怎麼過,他心裏沒有底。
“家裏有個大學生,旱地收成又不好,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咱不能光靠政策扶持。”2022年6月,黍米種植基地開始籌建,老姚和周圍3個脫貧村的村民一起將土地流轉出去,“流轉一畝地每年500元,養護一畝地每年也有500元,家裏的20畝地一年就能收入2萬元。”
有地種又有錢賺,老姚幹起活來也分外有勁。除草、種植、田間管理……他期盼著黍米豐收,更盼望著“酒都”早日落地開張。
“黃酒文化節不僅對縣裏的黃酒産業有觸動,也讓群眾對産業認知有了變化。”溫安娜介紹稱,代縣曾是鐵礦大縣,黃酒文化節的舉辦正讓群眾心中“發展離不開鐵礦”的思想發生轉變。

黃酒文化節期間舉行的高端論壇。新華網 發
8月21日舉行的黃酒文化節高端論壇上,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黃酒産業發展需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助産、以産惠農的發展思路,完成從酒産業到酒經濟的轉變。
釀造一流黃酒産品、建設一流黃酒産區、發展一流黃酒産業……近年來,忻州持續加大對黃酒産業的建設和投入,爭創“一鄉一特一園區、一村一品一基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打通産業轉型發展之路。
“金波沉醉雁門州,端有人間六月秋。”昔日在眾多文人墨客筆下不吝讚美的代州黃酒,正跨越歷史的年輪,浸潤着千年時光,為當地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