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繪就鄉村振興大美畫卷

初具規模的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新區村貌。萬榮縣廟前村位於黃河和汾河交匯處,是萬榮縣確定的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村之一。薛俊攝

夏縣南大裏鄉南郭村村民張良娟正在收割穀子。姚中吉攝

方山縣馬坊鎮陳家灣村村民正在收割小香蔥。肖繼旺攝
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
又是一年夏收季。河東大地,麥浪滾滾,機聲隆隆。5月27日,在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田間地頭,記者看到,一台&&型收割機在麥田穿梭,一顆顆麥粒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秸稈打捆機、玉米播種機緊隨其後有序作業,金色的田野上一派豐收景象。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開啟了鄉村振興新征程,以更有力的舉措、更強大的合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沃野築夢 農業高質高效
6月1日,位於武鄉縣豐州鎮代照嶺村的盛澤禽業有限公司的15萬羽蛋雞養殖項目廠房內,人們正忙着將雞蛋整理裝箱。從2018年代照嶺人實現整村易地扶貧搬遷以來,一個個産業相繼落地,村民用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第一批雞苗入棚後,項目帶動30余戶村民戶均增收萬餘元,下一步,我們還將發展養牛産業。”談及未來,代照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竇玉龍信心滿滿。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三農”工作重心實現歷史性轉移。省委省政府將117個縣劃分為鄉村振興先行示範縣、整體推進縣、重點幫扶縣,統籌政策支持、資金項目和成效考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十大農産品加工集群勢頭正健。圍繞鏈主企業培育、專家團隊服務、拳頭産品打造、優勢品牌創建,制定全産業鏈培育發展實施方案,分類推進釀品、肉製品、乳品、果品傳統優勢産業,飲品、主食糕品、中醫藥品新興特色産業和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粧品未來高新産業集群。一個産業一個産業抓,一個集群一個集群推,目前,我省培育鏈主骨幹企業164家,創建60個省級産業園、12個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區。
有機旱作之路穩紮穩打。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科技創新能力和産業級次穩步提升,重構重塑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推動更多農業科技資源進入國家創新布局。實施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等十大工程,推廣旱作農業技術40項、優良品種125個。農技農經農機“三支隊伍”的活力得到激活,開放競爭、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農産品質量標準體系日漸完善。2021年發布地方標準45項,新立項65項,累計制修訂1095項,佔全省50%以上;創建國家級農安縣9個、省級農安縣30個,示範帶動全省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升;累計打造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2個、功能農産品品牌100個、晉字號特優農産品品牌100個。
環境提升 農村宜居宜業
“村莊乾淨整潔,村路寬敞平整,大棚瓜果飄香,廣場歌舞翩翩。”陽高縣龍泉鎮花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卓晚飯後經常在村裏遛彎兒。他説:“村裏還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花苑村及周邊6個村的低保、醫保、養老、殘疾、特困等民生事項在村裏就能辦,群眾的日子過得很舒心。”
花苑村是我省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地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重大工程,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當前,全省以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為重點的鄉村建設行動,正如火如荼推進。
編制&&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實施農村道路暢通、供水保障、清潔能源、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數字鄉村、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等重點工程,以提升教育、醫療衞生和養老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全面提升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公共服務支撐能力,朝着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的目標邁進。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農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問題摸排整改,摸排問題戶廁17萬戶,整改12.6萬戶。
聚焦交通沿線、村莊街巷、農戶庭院、田間地頭等四類重點區域,“拆、清、整、綠、建”五措並舉,徹底治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等突出問題,村容村貌、戶容戶貌得到明顯改觀。“六亂”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清理垃圾743.9萬噸,清除農業生産廢棄物31.5萬噸,拆除廢棄設施13.7萬處,清理整治黑臭水體1.7萬處,綠化美化1696.4萬平方米。
關注民生破解難題,建成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919個,全省涌現出8個農村養老示範縣和75個養老示範村;開展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注重對症施策,紮實做好農村敬老院提質升級專項行動,將分散在鄉鎮、符合條件的特困供養人員集中管理,改善了生活條件,提升了幸福指數。
如今,山鄉巨變,一大批晉風晉韻的美麗鄉村像顆顆明珠鑲嵌在山西的版圖上。
增技賦能 農民富裕富足
“三夏”時節,走進太谷區大白大地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院子,只見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撒肥機等農機具一應俱全,合作社理事長郝子平是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新型高級職業農民。他熟悉農機,精通農業科技,這幾年,一直在村裏搞農業生産託管。他通過統一簽訂作業合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調配機具、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收費價格,為農戶提供服務,不僅降低了生産成本,還把先進的技術、優良的品種運用到生産中,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實現了糧食增産、農戶增收、農業增效。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制定了20個高素質農民生産技能評價地方標準,完善了23個高素質農民技能評價規範,累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各類高素質農民54萬人次,開展全省“百佳高素質農民”選樹活動,帶動了農民素質不斷提升,促進群眾依靠技能增收。
主體帶動促增收。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累計培育全省農民合作社9.6萬家、家庭農場6.3萬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3000余家。這些經營主體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農民賺,在促進我省特優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惠農促增收。&&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穩糧保供、一産高質量發展、生豬産業健康發展、設施蔬菜、馬鈴薯加快發展等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2021年,我省下達各類補貼資金81億元,其中耕地地力補貼29億元、農機購置補貼3.7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36億元、生産託管資金2.7億元、一次性種糧補貼4.8億元、救災資金4.69億元,有效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改革賦權促增收。開展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盤活集體資産,累計股金分紅10.2億元。探索閒置農村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流轉、有償退出、盤活利用等,流轉承包地850萬畝,喚醒農村“沉睡”資源資産。2021年全省農民收入跨越1.5萬元大關,增幅達10.3%。
數據顯示,2022年我省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0.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38:1,比上年同期縮小0.01,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
物質生活在豐盈,精神文化在提升。走進臨縣磧口鎮西頭村農家書屋,書架上整齊擺放着種類多樣的書籍、報紙、雜誌等。當地村民將農家書屋稱之為老百姓的“充電站”,利用它求知求樂、求變求新。
近年來,臨縣持續加大投入,多途徑建設農家書屋、鄉鎮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文化陣地,引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讓群眾獲得精神文化滋養。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風正氣引領風尚。全省各地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決反對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倡導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農村文化不斷繁榮,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記者李全宏)
基層故事景美人和産業興
初夏,走進石樓縣靈泉鎮胡家峪村,村中街巷乾淨整潔,房前屋後綠植點綴,寬敞的環村路沿着村子延伸,兩旁的景觀樹鬱鬱蔥蔥,山腰上是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溝谷低窪處設施農業正悄然興起,美麗如畫的鄉村景象讓人耳目一新。
“這幾年依靠好政策,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裏新建了文化廣場,繪製了文化墻,村中的街巷都進行了硬化,家家戶戶的廁所都改造升級了,處處乾淨整潔。村裏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現在日子過得是一天比一天好!”談起村裏的新變化,村民鄭四兒一臉自豪。
近年來,胡家峪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全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村風文明得到穩步提升。同時,胡家峪村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鄉村旅游産業,積極探索“農業+”“旅游+”等發展路徑,已經形成了林下經濟、水果採摘園、香菇大棚、水上樂園和呂梁山豬等多元産業發展的新格局。
夏日的田野裏,綠油油的莊稼長勢正旺,穿村而過的屈産河蜿蜒注入黃河,給這個黃土地上的村子增添了更多亮色。“這幾年,通過開展全方位的美麗宜居建設工作,胡家峪村村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下一步,我們要結合胡家峪村實際,在産業多元化的基礎上,把香菇、蔬菜、生豬等‘農業+’做大做強,在文旅産業上把鄉村旅游、特色旅游等‘旅游+’的特色、亮點進一步豐富,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胡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鄭雲平充滿信心地説。(記者范珍)
機收減損糧歸倉
“今年的産量比去年高,雖然去年冬小麥晚播,但是底墑好,冬天也比較暖和,並沒有影響小麥生長。”6月2日,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沙窩村種糧大戶董會龍説起今年的小麥收成甚是滿意。
董會龍今年48歲,家裏有330畝地,138畝種小麥。從5月27日開始收穫到6月1日,他的小麥全部顆粒歸倉。
因為2021年我省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所以董會龍家的小麥播種比較晚,去年12月5日才全部種完。播種用的種子也比常年多,原來每畝用種24斤—25斤,去年播種用了47斤—48斤。
但讓董會龍倍感欣慰的是,現在種收糧食都是機械化。聯合收割機、無人植保機、噴藥機、旋耕機……對於曾經的大貨車司機來説,駕馭這些機器不在話下。董會龍最得心應手的是2016年買的淋灌機:“以前那個噴灌機出來的水是柱狀的,現在這淋灌機出來的水就像人洗澡時花灑出來的水一樣,省水、澆灌均勻,也不容易使土壤板結,非常好用。”
董會龍告訴記者,現在的種糧政策特別好,補助真不少,有種子補助、種植補助,有時候還給免費化肥,免費進行“一噴三防”。小麥補貼在去年種植後不久就到賬了,前幾天一邊收小麥、一邊種玉米,收穫種植同步進行,省時省力省工,玉米種上後上報面積很快就能拿到補貼。
今年小麥春管期間,省市縣的專家團隊輪番到董會龍家的地裏查苗情、做服務,運城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農機中心的王根玉、李元收、呂繼康等專家都多次下到田間地頭,指導他在“一根針期”“三葉期”怎麼管理、冬灌春灌怎麼澆、什麼時候溫度最合適、病蟲害怎麼防治最有效……
“糧食豐收了我特別開心,也感覺很光榮。現在種糧的收入比較穩定,流轉土地13年來,我每年的純收入至少也有20萬元。平時經常自學或者參加區裏組織的農民培訓增長見識、充實自己。”董會龍對自己的未來信心滿滿。(記者王秀娟)
惠民餐廳暖民心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天鎮縣馬家皂鄉安家皂村,一處處造型別致的農家小院,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新農村的“水彩畫卷”。
中午時分,村民三兩成伴來到惠民餐廳,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家常,勾勒出一幅溫暖和諧的“民生圖”。
“真是太感謝黨和政府了。現在,咱住的是黨和政府給蓋的新房,喝的是乾淨的自來水,拿的是國家給的養老錢。特別是新建的日間照料中心一頓飯才收5毛錢,不僅飯菜熱乎,還每天不重樣。咱真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啦!”村民睢志發高興地合不攏嘴。
安家皂村日間照料中心的惠民餐廳重點向65歲以上獨居老人、困難戶、五保戶及留守兒童開放。每逢節日,中心還免費向全村村民開放二樓劇場,讓大家享受地道山西梆子。大家都説,中心是鄉里“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最暖心的舉措。
“村民的事沒小事。村幹部就是要從生活上多關心幫助大家,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切實為大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這樣才能帶着大家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走得更穩更好。”村幹部馬潤英説。
今年以來,天鎮縣大力推進“三項建設”和“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兩大行動,以黨心聚民心,以支部服務指數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作為馬家皂鄉試點村,安家皂村實施建設了老年娛樂活動室、惠民餐廳、便民澡堂、健身室、閱覽室、休息室、書畫室等功能齊備的日間照料中心,在推動鄉村環境大提升的同時,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一個曾經的“臟亂差”村正“蝶變”為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樣板村。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我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將其轉化為治理優勢,真正把黨的力量和主張傳遞到‘神經末梢’。”馬家皂鄉黨委書記趙宇雄説。(張麗媛 賈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