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廢棄採石場有了“文藝范兒”

2022年04月26日 16:26:10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太原4月26日電(記者李紫薇)從山西太原市中心出發,向東行駛十幾公里,就來到一處植被豐茂的山洼。這裡的石頭山、倣古建築吸引不少繪畫愛好者到此寫生,這裡的非遺作坊、民俗體驗館和各式展覽也是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這個名叫小西溝的小鎮,位於太原和晉中交界處,坐落在三面環山、滿目蒼翠的山谷中,各式建築錯落有致,潺潺流水在每家每戶門前的景觀水道中循環。這裡分佈着攝影體驗館、非遺作坊、手工體驗店、文創店、古玩收藏空間等文化體驗類店舖,在小鎮180多家商鋪中佔四成左右,讓小鎮充滿“文藝范兒”。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1300畝的亂石崗。上世紀80年代,在小西溝村的土石山上,一斧頭下去就能削下耐火石和砂石,曾有十余家採石場、砂場和煤礦在此開工,進村公路上擠滿外運資源的卡車。高峰時期,曾有200多個工人在這裡削山採石,把一條小山溝挖得滿目瘡痍。

  “水井枯了,植被沒了,下雨時塌方、泥石流高發。”即使近20年過去了,提起當年小西溝的景象,村民陳永生仍不會忘記。

  2003年,小西溝村整村移民搬遷。新村沒有産業,村民們四處打臨工,徹底成了“他鄉客”。每次回來,看到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變成了荒村,陳永生心裏就“苦苦的”。

  生態修復為小西溝帶來轉機。2011年,晉中市榆次區啟動北山綠化工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植樹造林,鼓勵發展旅游業。

  2016年,小西溝位於太原和晉中之間的區位優勢,被一家旅游公司看中。但企業負責人呂增軍面對滿目瘡痍的石頭山犯了難,“周圍環境這麼差,小鎮再好也沒人來,必須對荒山進行生態修復。”他説。

  廢棄礦山上沒有土、沒有水、山體被挖得近乎垂直,這些條件讓很多生態修復工程方直搖頭。

  呂岩是小西溝工程的工作人員,他記得,2017年初,公司所有人都被發動上山植樹,但苗木活下來的很少,還消耗了很多水資源。後來,生態修復技術工程師王國利帶着碳匯生態修復專有技術入駐小西溝,這種技術專注於小西溝這樣的極困難立地修復。苗木被裝在碳匯生態育苗杯盆內,工人用電鑽在砂岩山體上打眼,栽下育苗杯盆。這種育苗杯盆由70%的農林廢棄物和30%的黏土特製而成,為苗木生長提供養分和水分。他們先栽種3000株苗木做初步嘗試,成活率超過90%。

  之後,這項技術在小西溝的廢棄礦山上全面應用,1300畝亂石崗上織起一片綠色。

  4月的小西溝,春意正濃,5萬株樹木靜靜生長,紫穗槐、油松、山杏、山桃等花朵競相開放。

  好山好水,為這裡帶來人氣。攝影師安智敏在這裡開了一家特色民俗店,集藝術攝影、圖書館、咖啡館等功能為一體。他説,為培植文化産業,小西溝採用免房租、按照一定比例和商戶分成的經營模式,這使他的開店成本減少,抵抗風險能力上升。

  “夢想”有了扎根之地,文化有了生長空間,不少文化類店舖在此落地。濃郁的文化氛圍,也成為小西溝區別於周邊其他文旅小鎮的特點。

  熱愛古玩收藏的安智敏,在民宿一樓開闢了藏品空間。連續幾年夏天這裡舉辦唐卡展,已有上千人在這個晉北小山谷裏觀賞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唐卡作品。

  晉中市級非遺項目葫蘆烙畫傳承人姜先生也終於有了第一間店舖,可以現場製作烙畫,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已有上千年歷史的技藝。(完)

[編輯: 楊曉飛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