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3月20日電(記者魏飚、張磊)農田裏,一台&自走式植保車“翅膀”打開後,均勻地噴灑着殺菌劑和水溶肥料;一架架植保無人機“嗡嗡”鳴響,在麥田上空來回穿梭,噴灑着農藥……這幾天,位於山西南部的臨汾市翼城縣開啟了全縣小麥促弱轉壯集中噴肥行動。

自走式植保車和植保無人機在農田裏作業。受訪者供圖
翼城縣農業農村局糧食作物站負責人李忠誠説,受去年秋季降雨的影響,小麥播種時間普遍推遲,苗情較弱,今年翼城縣在小麥返青起身期、拔節孕穗期、揚花灌漿期實施三次葉面噴肥。
山西南部的運城市和臨汾市,小麥播種面積和産量均佔到全省的90%,有着“晉南糧倉”的美譽。春耕時節,在田間地頭、農資倉庫、農機合作社,處處呈現出一派春日農忙圖景。
不久前,山西省農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心研究員段忠紅和農業農村部的專家深入運城、臨汾等地的産糧縣進行實地指導。每到一處,不少村民都圍攏上來。對於種植戶提出的“土裏捂”“一根針”怎樣精準澆水施肥等問題,農業專家一一詳細解答,讓農戶吃了“定心丸”。
在翼城縣唐興鎮的水肥一體化綠色高産栽培技術試驗田裏,山西農業大學的博士生仝錦和同學母俊毅正在查看小麥苗情。她説,今年春耕時節,除了跟蹤研究試驗田的苗情,今年他們還有一項新任務,就是到田間地頭髮放冬小麥“促弱轉壯”技術指導宣傳頁。

山西農業大學博士生和農業企業工作人員查看苗情。新華社記者 魏飚 攝
看到仝錦手中拿着的冬小麥“促弱轉壯”宣傳頁,種植戶柴林田停下了手頭的農活,他仔細讀着宣傳頁上針對冬小麥弱苗在生長髮育各個時期的具體管理措施,還仔細詢問如何進行農藥的配比和確定噴灑時間。
不久前一場降雨讓臨汾市“95後”農機手王樂和他的團隊不能到田地裏作業,但是他們並沒有閒着。“下雨也有我們要幹的活兒。”王樂説,春耕不等人,趁着雨天正好可以更換拖拉機機油,檢查防凍液是否缺少,組裝和調試用於果樹噴藥作業的“無人坦克”。

胡天妮正在通過手機操控農機為冬小麥噴肥。新華社記者 張磊 攝
眼下,黃河岸邊的萬畝小麥田裏,正處於返青期的小麥長勢良好,運城市種糧大戶胡天妮的眉頭也舒展開了。今年小麥苗情複雜,胡天妮提高了下地查看苗情的頻率。“今年過完春節我幾乎每天開車來這裡查看苗情,因為去年秋汛造成冬小麥晚播,苗情比較差,我心裏是真着急。”胡天妮説,經過農技人員指導增施肥料,以及智能化農機作業,麥苗已經從大部分是葉色發黃、窄短的三類苗,正在向二類苗、一類苗轉變。
“這個春天開了個好頭,但還是不能松懈,我還要再勤奮點、多費些心,把耽誤的農時追回來,我相信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胡天妮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