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石樓:優化重組資源推進鄉村振興
通天山石疊如樓。石樓縣由此而得名。
天然地理劣勢造成的貧困擋不住時代的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黨支部+合作社”等一系列舉措,讓石樓縣一舉甩掉貧困縣的帽子,轉入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新班子、新氣象、新路徑。石樓縣根據地域、基礎、産業、治理等方面因素,立足縣情、鄉情、村情實際,全盤對鄉村重新規劃布局、重組合併、機能再造,釋放基層發展新動能。同時,該縣抓住村“兩委”換屆機遇,強化黨建引領,增強執政能力、謀劃産業發展,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
整體規劃 重新布局——鄉村振興釋放新活力
溝壑縱橫、高低不平的地理環境,造成村落分散、人口分散、産業分散,嚴重影響鄉村振興的整體推進。
“縣城人口密集、農村人口少是石樓特色。”石樓縣民政局局長孟玉明介紹,對現有鄉村格局整體規劃、重新布局,進一步整合優化鄉村資源,適度擴大鄉村規模迫在眉睫。
“鄉村振興首先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孟玉明認為。
尊重發展規律,保留鄉村風貌、注重鄉土味道、體現鄉村特色,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是行政村合併的基本要求。
在便民利民的原則下,石樓縣各鄉鎮通過民主協商,了解群眾訴求,尊重群眾意願,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合理布局搬遷點和人口規模,完善農村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治理服務水平。
政策對接,統籌規劃。從實現農村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考慮,統籌各項改革舉措,銜接各類助農惠農政策,整合資源,協調推進,互相促進。
優化布局,促進發展。鼓勵富村帶窮村、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盡量在鄉鎮行政區域範圍內,對規模過小、“空心化”突出的行政村進行合併。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考慮不同區域間自然地理條件、交通通信狀況、資源産業優勢、人口結構現狀、人文風俗習慣、村莊歷史沿革等實際因素,原則上合併村向資源優勢地區、交通沿線、傳統地域、人口密度大的區域集中。
掌握以上原則要求,着眼於鄉村振興大計,石樓縣發揚自我革命的精神,全縣104個行政村合併為67個,10個社區合併為7個。
去年8月,胡家峪村將賈家溝、薛家垣合併後,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健全責任清晰、執行有力的鄉村振興領導體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重新修改編制《胡家峪村鄉村振興規劃》,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特色優勢農業、鄉村旅游産業,積極探索“農業+”“旅游+”等發展路徑,構建起核桃林經濟、林下經濟、大棚蔬菜、水果採摘園、水上樂園、魚池、香菇大棚等多元産業發展格局。
配強選優 民意所向——黨建引領提高執行力
行政村合併意味着鄉村振興發展進入新軌道。而選好用好村級帶頭人至關重要。
“高質量完成村‘兩委’換屆,是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堅實基礎。”石樓縣委組織部部長張瑞春認為,雖然行政村合併增加了村“兩委”換屆的工作難度,但兩者緊密相扣,須配強選優。
村“兩委”換屆工作啟動以來,石樓縣始終堅持充分發揚民主、依法辦事有機結合,始終堅持系統思維、幹部思維、底線思維有機結合,始終堅持先易後難、先慢後快有機結合,精心組織、主動作為、有力推進。
為此,該縣成立縣、鄉換屆工作領導組,縣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成員單位協同抓,鄉鎮第一書記包鄉聯村,縣級領導包聯重點、難點村,鄉鎮幹部和工作隊包聯駐村,抽調紀委監委、組織部、民政局精幹力量成立3個督導組,分片全程指導督導,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身上有責任。
換屆過程中,石樓縣深入推進“三訪三問”工作法,鄉鎮黨委第一書記帶頭,包鄉鎮的縣級領導、鄉鎮幹部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員)組成工作專班通過走訪農戶、集體座談、個別訪談等,深入了解各村現任“兩委”班子運行、集體經濟發展、後備幹部培養等情況,對班子運轉、黨員現狀、人選儲備、群眾訴求、風險隱患等情況了解透徹。
針對換屆的隱患及風險分析研判,各鄉鎮精準分析村情民情選情,隨時了解幹部思想動態,及時掌握換屆工作動態。嚴格按照《石樓縣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方案》中明確的主要任務、時間要求、實施步驟等,召開動員會、培訓會、推進會、調度會等周密部署換屆各項工作。
2021年11月底,全縣74個村(社區)全部高質量完成換屆工作,村級“兩委”班子成員從換屆前764人減少到488人,平均年齡從換屆前的51.8歲下降到41.2歲,“兩委”班子成員中至少有一名35歲以下年輕幹部。
“合併行政村和選強配優村級領導班子,兩者相輔相成。對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起到根本性推動作用。”小蒜鎮黨委書記文斌認為。
“村合併更有利於集中發展産業,我們村以設施農業為基礎、文旅産業為導向,帶領全村群眾向文旅綜合體的發展目標進軍。”新當選胡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鄭雲平信心滿滿。
統籌兼顧 協調發展——産業集群帶動農村興
有860口人、耕地2213畝的沙窯村,地處石樓縣城東5公里處的馬路邊。脫貧攻堅期間,該村發展大棚種植和光伏産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村。
特別是夏季種植哈密瓜、甜瓜,秋季種植西紅柿、西葫蘆、豆角,冬季種植草莓、香菜,三季種植的産業結構,在當地大棚種植行業樹立了標杆。
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的運行模式,村級合作社吸納22戶脫貧戶託管經營,統一規劃種植,採取村民自銷、合作社統銷相結合的經營方式,每座大棚年收入約3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萬元。
今年,沙窯村大力推動技能培訓,積極對接省農業專家,指導農戶科學種植,提升勞動技能。
沙窯村黨支部書記張瑞平&&,下一步將採取“公司+農戶”的産銷模式,形成規模經濟,帶動馬路經濟發展,助力大棚産業再上新&階。
行政村合併後,換屆換出新氣象。各村蓄勢謀動,依託自身優勢,積極發展産業,出現你追我趕的喜人景象。
去年以來,石樓縣在縣級財力不寬裕的情況下,對67個村和7個社區進行標準化改造、努力實現全方位提升。
在鞏固光伏收益分配、實行普惠的基礎上,該縣創新“公司+村集體”的模式,統籌整合20個村的項目資金1000萬元,採用股份制方式,注入呂糧山豬養殖項目,僅此一項可確保20個村集體年收入不低於5萬元。
以移民集中安置的龍山水岸社區和石樓小鎮社區為重點,配套完善幼兒園、小學、衞生院等公共設施。大力推行“黨建引領,團建助推,區域統籌,網格治理,三治融合,多方聯動,共治共建,一體推進”的治理模式,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科網格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社區治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同時設置綠化、保潔、維修等公益崗位,為232名移民戶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在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石樓縣幹部群眾對未來充滿期待。(記者燕中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