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帶來的人口自然流動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人口向城鎮集聚,給下一步的鄉村建設、産業發展、鄉村治理和城鎮化帶來哪些全新挑戰?農業人口特別是青壯年農業人口的減少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的大量應用,必將打破當前一家一戶的農業經營模式,如何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如何進行經營模式創新,進而如何在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保護農民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農村將不僅僅是農民的居住空間和農業生産空間,還應該是城市居民的休閒空間、職業農民的綜合性就業空間、良好生態的提供者、鄉土文明的傳承者;農業不僅僅具備糧食安全的保障功能,還承擔着滿足城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功能,除了傳統糧食生産,更多將以三産融合的形態呈現;農民也不僅僅是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更多將以職業農民、新市民、産業工人、新興業態從業者等面孔出現
立足新變化做好“三農”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系統觀念,在縣域範圍內切實轉變就農談農、靠農興農的傳統城鄉二元思維,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産業發展、進城農民安置等方面,強化城鄉一體化理念,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資本、土地、人才等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在城鄉之間統一高效配置,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晏國政 孫亮全
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部分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新征程上,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立足“三農”領域的新形勢、新變化,轉變就農談農、靠農興農的思維,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着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走好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在山西省黎城縣岩井村,職業農民魏美玲通過網絡直播介紹小米生長情況(2021年7月8日攝) 詹彥攝/本刊
“三農”領域改革發展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等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業農村農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地理版圖、人口結構、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等均發生巨大變化。
一是脫貧攻堅産生的巨大“溢出效應”或將改變傳統經濟地理版圖。不久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等地脫貧縣區走訪,處處可見道路通達、房屋翻新、水電網齊備、醫教養保障的場景。一些專家&&,脫貧攻堅是近年來我國“三農”領域發生的最大變革,除了讓近億貧困農民擺脫貧困,其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三農”工作體系、産業發展、農民精神面貌等各方面産生的巨大“溢出效應”,也顯著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區域經濟韌性,拓展了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攻堅期間,全國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960多萬人“挪窮窩”。數百萬人口遷移,深刻改變了一些地區的城鄉格局。在地處燕山—太行山區的山西天鎮縣,脫貧攻堅中,當地把28個整村和58個插花貧困村的1萬餘人,遷至縣城的移民新區,並配套發展了相關産業園區,這直接將全縣城鎮化率提高約10個百分點,極大地改變了全縣城鄉、區域發展格局。
二是農村人口數量、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帶來連鎖反應。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之一。隨着城鎮化、工業化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4.72%,大量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與此同時,按照國家統計局不久前公布的數據,農村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均創歷史新高,農村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南開大學中國政府發展聯合研究中心講席教授朱光磊不久前刊文探討我國農民的規模問題。他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有關數據計算,我國戶籍人口意義上的農民有7.71億人之多,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為54.60%;但作為農村人口意義上的農民,已減少到5.10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為36.11%。而根據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計算,作為農業勞動者意義上的農民,現已少於2億人,在全社會就業人員中的比重為23.6%。
“農村人口、農業人口減少並呈現老齡化,給農業發展、農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帶來全新挑戰”,呂梁山區一位縣委書記説。
三是先進生産要素不斷涌入“三農”領域,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發生巨大改變。臨猗縣是山西省一個傳統果業大縣。近年來,該縣針對鮮棗雨季裂果、貨架期短等瓶頸,推廣設施大棚、矮密早栽培、生物防治等技術集成。當地最先進的設施棗棚已經實現無人種植,棗農在手機屏幕上就可查看棚內棗樹生長情況,按幾下鍵就可遠程操作澆水、施肥、調溫等。當地幹部説,先進種植技術、農業物聯網、農村電商等新技術、新業態的運用,使全縣果業種植發生革命性變化,實現了二次振興。
記者在各地走訪發現,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素質高的農業人才也成為各地鄉村産業領頭雁、管理帶頭人。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優質資本、新興業態等大量先進生産要素不斷進入“三農”領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促使傳統農業加速向以智能化、規模化、標準化等為特點的現代農業轉變。
四是農村改革促進農業生産關係發生顯著變化。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安家村,種糧大戶劉愛虎託管了附近村民1400多畝地,農業生産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山西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達3.2萬個,服務帶動面積2300萬畝,穩定服務小農戶110萬戶以上。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二級調研員敖軍説,農業生産託管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基礎上開展社會化服務,有效破解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等種地難題。
近些年來,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速成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快速發展,農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穩步推進,在保持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農村生産關係進一步完善,農業資源配置更趨優化、生産效率快速提升,為“三農”變革提供了澎湃動力。
穩住“三農”基本盤
本刊記者在基層調研了解到,“三農”領域近些年發生的巨大變化,正給“三農”格局和做好“三農”工作帶來深刻影響。山西省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長龔孟建,山西省婁煩縣委書記李樹忠等人説,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治理等方方面面産生的變革,必然會帶來農村形態、鄉村功能、農業發展模式的巨變,也為新時期的“三農”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部分基層幹部&&,在領導和開展“三農”工作時,他們考慮得比較多的問題是:城鎮化帶來的人口自然流動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人口向城鎮集聚,給下一步的鄉村建設、産業發展、鄉村治理和城鎮化帶來哪些全新挑戰?農業人口特別是青壯年農業人口的減少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的大量應用,必將打破當前一家一戶的農業經營模式,如何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如何進行經營模式創新,進而如何在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保護農民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更為宏闊的現代化視野下,鄉村是否還是僅僅承擔農民居住、農業生産的傳統功能定位?
一些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三農”新變革及基層遇到的新問題,歸結為一個迫切的時代命題,就是在新時期,到底該如何看待“三農”?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産生了城鄉二元結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近些年來,為了破解這些難題,我們黨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實際提出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四化同步”等戰略舉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深化對“三農”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頂層設計。
記者基層調研了解到,部分地方在開展“三農”工作時,仍存在“城鄉二元”思維,在政策取向、資金使用、規劃建設等方面仍表現為就農談農、靠農興農,在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方面進展緩慢。比如,有的地方不顧部分村莊人口減少實際,平均化開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造成了“撒胡椒面”式的浪費;有的地方産業發展、要素流動、規劃建設等城市與鄉村“兩張皮”;有的地方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步伐跟不上城鎮化進程,一些“新市民”脫離了農村也難以融入城市。這些因認知局限而産生的施政偏差,為新征程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造成了阻礙。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左停&&,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還未解決,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鞏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還未實現,“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最關鍵的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最為迫切的就是要更為清晰地認識新時期“三農”的功能定位,進而結合基層實際,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把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頂層設計落到實處。
努力邁出新步伐
一些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三農”領域發生的革命性變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必然催生“三農”功能定位的重大變革。新征程上,“三農”除了繼續承擔保障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等職能外,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也將擔負更多新的使命。農村將不僅僅是農民的居住空間和農業生産空間,還應該是城市居民的休閒空間、職業農民的綜合性就業空間、良好生態的提供者、鄉土文明的傳承者;農業不僅僅具備糧食安全的保障功能,還承擔着滿足城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功能,除了傳統糧食生産,更多將以三産融合的形態呈現;農民也不僅僅是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更多將以職業農民、新市民、産業工人、新興業態從業者等面孔出現。
受訪專家&&,充分認識和把握“三農”功能定位出現的這些新變化,應成為各級各地新時期開展“三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立足新變化做好“三農”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系統觀念,在縣域範圍內切實轉變就農談農、靠農興農的傳統城鄉二元思維,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産業發展、進城農民安置等方面,強化城鄉一體化理念,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資本、土地、人才等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在城鄉之間統一高效配置,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在農村建設方面,根據農村人口變化實際情況,合理解決農村布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避免投資浪費。多位受訪縣委書記&&,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更加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使農村成為良好生態産品的提供者和能夠記得住鄉愁、傳得下文明的生活休閒空間。
在農業發展方面,在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有序推動工商資本下鄉,推動先進技術、實用人才、先進模式進村,加大三産融合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提高農業規模化、現代化水平。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汪三貴&&,要更加重視做好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因地制宜扶持小農戶,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建立更加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成為産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
在農民生活方面,紮實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在村農民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更為健全的公共服務,同時要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加大城鎮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力度,着力解決制約“新市民”融入城市的堵點痛點。
專家認為,要繼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充分發揮改革在推動新時期“三農”工作中的作用。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為城鄉融合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