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2月15日電(楊曉飛)“洗護用品、四季衣物、各種證件、筆記本電腦……以前的行李箱裏鼓鼓囊囊,如今的行李箱裏也就幾本護理手冊,幾件工裝和一些個人洗護品。”剛從春節假期的“下鄉培訓”回到公司的袁娟一邊打開行李箱,一邊介紹着自己變少的“行頭”。

袁娟從行李箱中拿出工作使用的護理手冊。新華網 發(馮宇 攝)
今年39歲的袁娟,2011年從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東峪溝村來到太原打拼。2020年,她獲得了“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


袁娟的獎勵證書。(資料圖)
飛速發展的網絡為袁娟的“行頭”減了“負”。袁娟是太原市貝親好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女職工委員會主任。“以前我們去招聘、培訓,行李箱裏會裝滿宣傳資料、宿舍照片、各種執照複印件,生怕大家以為我們是騙子。”袁娟介紹稱,現如今,不少縣(區)會在春節前後組織“春風行動”,她和工友們與縣(區)的相關部門對接,在線提供證明材料,縣(區)有專人來配合她們一起搞招聘、搞培訓,自然不用帶太多東西。
“現在有了網絡招聘、網絡培訓,我們會把培訓課程錄成網課。這樣我們有時連門都不用出,更不用帶行李了。”袁娟説。
正是藉&2022年永和縣的“春風行動”,永和縣馮家山村村民賈芳青只帶手機、衣服、證件等就來到太原,加入家政服務行業。

袁娟正在為大家進行育兒培訓。(資料圖)
賈芳青回憶起以前出門時,恨不得把能用的、該帶的全部裝進行李箱,總怕遺漏什麼東西。“窮家富路,以前出去打工,把衣物塞在行李箱裏,鍋碗瓢盆綁在行李箱上,帶上泡麵、火腿等食物準備路上吃,這才能出發。”
便捷的交通條件讓人們不再擔心“回家再拿”的遙遠。“現在的交通、物流都方便,需要帶的東西也就沒有那麼多了,”賈芳青感嘆道,以前先坐火車,再轉汽車,從太原回到永和縣,要花5-6個小時。現在太原到臨汾通了高鐵,2-3個小時就回村了,即便遇上什麼急事,她回趟家拿也來得及。
如今,高鐵也幫助更多呂梁山護工走出呂梁山。2022年春節是復興號動車開進呂梁山的第一個春節,對於在太原務工的呂梁市嵐縣斜坡村護工張玉秀來説,回家的路更好走了。

時尚的小包和一個手提袋便是護工張玉秀的“行頭”。新華網 發(馮宇 攝)
“‘伸手要錢’,這是我在網上看的小訣竅,出門帶上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就行了。”春節期間,裝着證件和手機的手提包和放着隨身小物品的手提袋,便是張玉秀的“行李箱”。“其他的物品都快遞走了。”
“網絡的便捷也讓我們的‘行頭’更少了,”袁娟説,春節前在網上給孩子買的衣服、書籍、玩具直接快遞到家。“只要動動手指,網購、快遞的新春禮物比我先到家。”

張玉秀展示手提包裏的“練字本”。新華網 發(馮宇 攝)
“行頭”少了,可文化不能少。張玉秀掏出包裏的一個小本子,上面寫滿了她工作之餘練的字。“現在不管到哪,一有空,就會練一練,現在打開手機學習也很方便。”
説起自己和姐妹們行李箱的變化,袁娟稱:“我們‘行頭’裏的東西少了不少,我覺得還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多了。”
飛速發展的網絡、高速的列車、便捷的物流……對比多年前的回家路,油漆桶、蛇皮袋式的“行李箱”漸漸地消失,輕便美觀的行李箱、精緻的手提袋成為人們的“行頭”,像袁娟一樣的農家妹的旅途步履也越來越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