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1日電題:我的長城,我的情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柴婷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不僅是建築奇蹟,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
記者在山西省採訪看到,《長城保護條例》施行15周年以來,除了文物部門專業保護,越來越多人自願加入長城保護大軍,傾心傾力,用點滴行動築成保護長城的“長城”。
展示出長城最好的一面
一行四人拄着木棍,在蜿蜒破碎的古棧道上前行。
忻州市長城學會偏頭關分會會員賀文帶隊,再次領外地客人參觀新發現的長城上的水門。踏過黃河灘地,大家褲腿鞋襪上扎滿蒼耳。1000米的山路來回走了3個小時。
“這個水門有意思吧?去年一個羊倌告訴我們的。老百姓知道這個偏僻的石券拱門,但不知道是幹啥用的。”去過多次的賀文依然很興奮。
49歲的賀文開了20餘年超市,2012年因為一次偶然機會陪同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田野考察,從此愛上長城。他不僅自己走完了縣裏所有長城,還免費為來到偏關的省內外長城愛好者帶路、講解,總想把當地長城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滑石澗堡一片莊稼地裏隱藏着一口明代水窖。為讓大家了解水窖結構,他從老鄉家扛來梯子,借來手電筒,不怕臟和累,帶頭鑽進黑洞洞的水窖。
“非常願意陪同,學習了大家對長城的理解和敬畏之心,收穫了知識,結下了深厚友誼,增強了文化自信。”賀文説。
守護長城的生命
月華池是長城上有名的袖珍小堡。雖然旁邊豎着圍欄、文保碑、警示牌,以及專供游客觀光的塔&,但仍有個別游客攀爬踩踏。
剛下車,袁建琴拔腿跑了過去,邊跑邊扯開嗓門:“夯土長城不能踩,長城是文物,需要我們共同維護……”
這樣的勸説對袁建琴來講隨時隨地。不管受到多少委屈,她從未有退縮之心。
袁建琴喜歡旅游,後來發現帶給她心靈震撼的,正是家鄉那一道道邊墻。退休後,她成為大同市長城文化旅游協會會長。去年,她有330多天在跑長城。
在巡查長城中,袁建琴發現羊蹄子對長城破壞很大,有的攝影人為拍照片,甚至故意把羊群往長城上趕。她靈機一動,希望説服羊倌,化“敵”為友。通過耐心講解及送粽子、衣服、紅袖章等“暖心”活動,現在46個羊倌成為長城保護志願者。
“長城是有生命的。什麼時候沒人再破壞它,我的目標就實現了。”袁建琴説。
將宣傳長城當作使命
中學教師秦在珍退休後,義務接下偏關縣寫《偏關長城圖志》一書的任務。
這是首個系統介紹偏關長城的資料,為使圖志真實、好看、嚴謹,秦在珍和其他長城愛好者一起,一步步丈量長城。
南場村到老營是段野長城。為搞清它的走向和面貌,秦在珍和夥伴們在植被茂盛的道路間艱難前行,由於迷路,他們從下午4點半開始一直到次日凌晨才返回家。累了,就在野樑上睡一會兒,爬起來接着走。
“那次很驚險,但值得。”67歲的秦在珍解釋説,只有把全縣長城走完,心中才有整體印象。沒走長城前,他認為長城就是一道土墻,而且很破敗,但走完後,他開始感到長城的偉大。
2020年,《偏關長城圖志》誕生。400余張圖片搭配3.5萬字解説,讓讀者既增長了長城常識,又對偏關長城有了全面了解。
“我們寶貴的長城文化宣傳得還不夠,我要盡我所能改變現狀。宣傳家鄉是我的使命,責無旁貸。”秦在珍説。
留住長城的人文底蘊
10歲離開家鄉,不是村幹部,但邊玉卻為老家助馬堡的生活操碎了心。
助馬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是明長城山西段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邊玉的祖上是從山東來戍邊的,到他這輩已是第12代。
4年前,他和幾個村民帶頭,向在外的村民集資了8萬元,在村口立起簡介碑,為村裏古民居掛牌子,並建設了村民俗館。
2020年,有村民捐款購買了太陽能路燈,邊玉找人免費安裝。
村裏吃水困難,邊玉多次向新榮區水務局打報告,提出解決生活用水困難的申請。如今,一口新井已經打造好,村民喝上了清澈的水。
“只有生活條件好起來,堡子才不會空。”邊玉説。
原來,為追求更好生活,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開村子,目前只有三分之一人口留在堡中。
邊玉看到老房子無人住,心裏難過。在他眼裏,助馬堡文化底蘊深厚,有長城文化、晉商文化、抗戰文化等,是心靈的歸宿。“有生之年盡力幫村子往好的方向發展,不想村子空了。”
去年,邊玉在老家蓋了5間新房。他説退休後肯定要回來。
我的長城,我的情……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裏,總有一股長城精神。這幾位長城愛好者只是長城守護大軍的縮影。隨着各級政府加大對長城的保護力度,熱愛長城的情結將在更多人心中悠悠而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