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2月1日電 《山西省農業生産託管服務條例》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這是山西小切口立法的成果之一。這部旨在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法規,其&&離不開起草組在晉中市太谷區西吾村、大白村兩個村4個月的蹲點調查。
在一份調研報告中,起草組稱,蹲點調查明確了“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等立法主題,對立法的目的原則、制度設計心中有了數,對法規務實管用、真正解決問題心裏有了底。

起草組成員在田間地頭。
到村裏去,看到託管成糧食生産基本形式
西吾、大白兩個村位於汾河谷地,耕地基本是井灌保澆地,糧食生産主要是一年一季的春玉米;兩個村所在區域聚集了10多個瑪鋼鑄造加工企業,一半以上勞動力都在瑪鋼廠打工,玉米生産長期靠兼業完成。
西吾村共有415戶1425人,1879畝耕地,玉米種植面積1667畝。上世紀90年代,一些農機戶就開始為打工農戶開展玉米播種和收穫環節的託管服務。目前91%以上的玉米在耕、種、收環節都委託給了農機戶。
大白村共有584戶2741人,9350畝耕地,玉米種植面積6210畝。與西吾村不同,11個農機戶組成的生産託管服務社,對全村的6210畝玉米進行了託管。其中全程託管的佔到13.04%,部分環節託管的佔到71.66%。

起草組成員調研。
調研結論:山西省自2017年開展農業生産託管服務試點,到2020年試點縣由8個增加到94個,試點面積達到398萬畝,輻射帶動託管服務面積1980萬畝,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近1/2。
從兩個村到全省,託管服務已經成為糧食生産的基本形式,我們應當順應形勢,認真研究託管服務的法律關係、運行機制、生産效益、社會效果,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因勢利導,促進農業生産託管服務健康發展。
糧食畝均增産18.1% 託管服務魅力何在?
調查組對大白村的全程託管進行了逐戶統計,結果是畝均增産18.1%。託管對糧食增産的作用是顯著的,那麼奧秘在哪?
調查組把大白村玉米生産過程分為深耕深松、播種、蹲苗、澆地、中耕、病蟲害防治、收穫七個環節,逐一環節將託管服務與農戶耕作做了對比,分析了每個環節兩者的差別。
比如深耕,自耕農戶沒有條件進行,託管服務每三年一次,每次耕深30厘米以上,每畝至少可增産5%;再比如,自耕農戶受打工的機會成本影響,不澆、少澆或不能按時澆水,而託管服務由專人負責適時足量澆水,被託管的農戶告訴調查組,僅此一項就可以為他們少減産20%以上;再比如病蟲害防治,託管服務採用殺蟲誘捕燈、無人機噴藥等進行統防統治,遏制了病蟲害的發生……

起草組成員在田間調研。
調研結論:託管服務主體將先進適用生産經驗和新型技術引入生産過程,通過農機農技的集成融合,實現了補齊生産環節和提升資本技術有機構成的統一。
所以,法規開宗明義指出,立法是為了規範和促進農業生産託管服務活動,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加快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
誰來託管?優先扶持農機戶以及農戶自願組成的合作組織
西吾村玉米生産的託管服務基本是由3個農機戶完成的,這3個農機戶都是50歲左右、長期在本村從事農業生産的“老把式”,他們用曾在外打工的積蓄購買了農機具,為本村和鄰近村的農戶搞託管服務。
大白村是通過11個農機戶自願組成的服務社開展託管服務的。這個服務社,有帶頭人,配套機具多、種類齊全,通過作業置換、統籌安排,實現了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既能為本村提供全程託管,還能為周邊四個村提供託管服務。

調研結論:兩個村的情況,使我們認識到,農機戶以及農戶自願組成的合作組織來源於農民、根植於鄉土,是真正從事農業生産、具有鄉土信任優勢的服務主體,他們在組織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引導、推動這些託管服務主體不斷發展壯大。
為此,條例明確規定優先扶持農機戶以及農戶自願組成的合作組織,保證真正從事農業生産、為小農戶服務的主體能夠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同時,對從事託管服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等服務主體也給予支持,並提出規範發展的要求。
(材料來源:山西省人大常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