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頭圖

2025年春節,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國産大模型以“小成本辦大事”的高性能驚艷全球,成為中國科技創新體系持續深化、科研技術加快落地的生動寫照。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題中之義。科技創新中蘊含巨大的價值,只有落到産業上,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稿件配圖

春節萬家團圓時,總有一批人在崗堅守。看!那些堅守的身影,幹勁十足,以辛勤的付出展現奮鬥者的風采;聽!那運轉的機器,轟鳴陣陣,如火如荼的施工現場吹響了新一年的奮進號角。滿懷希望,開拓進取。放眼神州大地,人們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建設美好生活,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稿件配圖

延安,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每年,記者到訪延安十多次,早已和許多采訪對象處成了老朋友。今年春節前夕,記者再到延安發現,“科技范兒”十足的農業越來越“不一般”,“生態儲蓄”賣上了錢,完善的産業鏈激發老鄉們拓寬致富思路……

稿件配圖

從膽怯到自信,從羸弱到新生,從憂愁到幸福,從忐忑到穩重……這些年,在陜西,在江西,在西藏,走基層,訪鄉親,我看到多彩的人生和豐富的情感故事,看到有尊嚴有變化的新生活,勤勞、淳樸、善良的他們,都在這個新時代擁抱希望和溫暖。

稿件配圖

一場冬雪過後,古城西安的年味更濃了。常向陽挽着我的胳膊,帶我拐進城墻下的一個老菜市。快過年了,她惦記着給孩子們多買些魚、肉補補身體。2017年,熱衷公益事業的常向陽拿出多年積蓄,租下兒童醫院附近的這套房子,成立了慈善組織“心羽家園”,為外地貧困患兒和家長提供免費食宿,至今累計幫助了2500多個困難患兒家庭。

稿件配圖

7年後的這個月,我們重逢,一個青春洋溢的女孩蹦蹦跳跳跑到了我們面前,和記者來了一記有力的擊掌。她樂觀而幽默,言談舉止間儘是青春的模樣。年紀不大的她,甚至已在心中種下了長大要做教師的夢想種子。

稿件配圖

“真的沒想到,6年過去了,能再把你們盼來。”42歲的牟文貴激動地撇開拐杖,給了記者一個結結實實的擁抱。寒夜客來,竹爐湯沸。客廳中央的暖爐前,牟文貴熱情地沏上熱茶,一臉幸福笑容:“6年沒見,我已經當爸爸了!”

稿件配圖

“變化太大了!”距離記者第一次來到蔣家坪,時光悄然走過5年。新建的游客中心內,綠茶、絞股藍等各色茶品琳瑯滿目。村民自家農房改造而成的茶舍裏,三五游客悠閒品茗。閒坐雲庭觀霞落,花隨鳥語香滿路。巴山深處的小小茶鄉之變,源於有了“出路”和“思路”。

稿件配圖

1月22日,2025全國秧歌展演暨“陜北榆林過大年”活動正式啟動,綏米嗩吶、橫山老腰鼓、陜北秧歌等一批黃土地上的國家級非遺紛紛上演。常小川和常志林朝天再吹一曲《大擺隊》,這是常小川最喜歡的曲牌。高音昂揚,低音婉轉,如詩如歌,樂聲在陜北的溝溝峁峁間回蕩。

稿件配圖

位於黃河西岸的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高家坬村,與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僅一河之隔。新春來臨,記者沿着崎嶇山路來到高家坬村,只見村民們正忙着煮蘿蔔做餃子餡,丸子、油糕、紅燒肉……各樣的節慶美食也正在緊鑼密鼓地製作當中,年味一天濃過一天。

稿件配圖

一顆水果,能編織出多長的産業鏈條?如何穩立潮頭、撐起強縣富民的底座?秦嶺北麓,關中平原。富平尖柿、周至獼猴桃、白水蘋果,三個響噹噹的“土特産”,歷經多年曲折發展,如今已躍升為陜西三個縣區的主導産業,聲名在外,享譽四方。

稿件配圖

距離西安500多公里的榆林,是陜西最北邊的城市,再向北就是內蒙古的沙地草原。到了冬季,榆林氣溫常常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成為人們眼中的苦寒之地、飛雪黃土。到陜西工作後,一直想到榆林走走。這個願望,終於在今年春節前實現。在一個叫桃鎮的地方,我聽説了“逃荒峁”的故事,也第一次聽説了榆林人“走南路”的故事。

稿件配圖

年貨是春節生活的必備品,也是春節文化的核心要素。買年貨,對中國人來説,是一種集體儀式和情感共鳴,年的變遷就藏在年貨的變遷裏。今年,很多體現傳統文化內涵的商品成為年貨熱銷産品。

稿件配圖

從汽車整車到機械設備,從傢具建材到服裝鞋帽,從輕工産品到電子産品……作為一條安全暢通的亞歐物流大通道,開行數量已超過“10萬+”的中歐班列,如今“帶貨”能力越來越強。這樣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國際快遞”,又是如何“下單”發貨的?歲末年初,記者來到國內中歐班列重要集結中心所在地西安浐灞國際港一探究竟。

稿件配圖

一個西北地區的小村可以有多“熱”?陜西,袁家村,今年春節期間,再次穩居全省景區接待游客人次數榜首,綜合收入1.8億余元;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之力能有多大?衝破思想桎梏,挑戰新發展模式,靠售賣“鄉村味道”,袁家村成了聞名遐邇的“關中第一村”。不沿邊不靠海不依城,距大城市西安65公里,袁家村扎根本鄉本土,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稿件配圖

1月5日11時04分,G828次列車從西安北站駛出,標誌着西安至香港直達高鐵列車正式開行,這是陜西首次開行直達香港高鐵列車。西安至香港直達高鐵自1月5日起實現每日雙向對開,列車採用CR400BF-Z“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重聯運行,為旅客出行提供舒適乘車體驗和充足運能保障。

稿件配圖

2018年至2020年年初,記者曾連續三年到訪大巴山腹地的陜西省平利、鎮巴、鎮坪等縣,聆聽群眾的喜樂愁盼,感知時代的發展脈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時隔多年之後,又是一個冬日,記者再訪大巴山深處的那些父老鄉親。促膝田間,圍爐夜話,聽民聲,看變化。

稿件配圖

1月14日,春運首日,很多人踏上了回家的路。有這樣一趟列車,它從西安北站出發,抵達橫店站。中途到達河南商丘站時,因為列車運行行別發生變化,由上行變為下行,車次由G2028次更換為G2025次,與2025年巧妙重合。

稿件配圖

位於秦巴山區腹地的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是個古老茶鄉。《平利縣誌》有載,早在唐代,這裡就是全國重要茶區之一古山南茶區的一部分。茶香飄逸千年,見證了這片靈秀之地的往事與新生。

稿件配圖

中國政府脫貧攻堅政策及後續5年銜接鄉村振興的對接支持,為牟文貴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鋪就了平坦的道路。曹曉霞説,雖是殘疾家庭,但除了享受政策外,他們堅持不接受任何捐款,努力自食其力,“要做精神上的強者”。

稿件配圖

運行在寶成鐵路上的6063/6064次列車,是一趟連接陜西寶雞市與四川廣元市的公益“慢火車”。由於它票價低廉,並且在重巒疊嶂的秦巴山區中逐站停靠,串聯起一座座小山村,成為許多沿線村民出行的首選。

稿件配圖

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位於大巴山深處,近年來,鎮巴縣在181個行政村召開了800余場“院壩説事會”,參與群眾超過10萬人次。近日,記者來到了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巴縣長嶺鎮九陣壩村,這裡的“院壩説事會”上,40多位村民正圍坐在一起,説變化、謀發展、提建議……

稿件配圖

身着紫色戲服,頭戴虎帽,隨着音樂鼓點舞動……這個春節,來自孟加拉國的留學生羅希在陜西省榆林市舉辦的全國秧歌展演活動上過了一把“秧歌癮”。“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扮演的是十二生肖裏的老虎,我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望著活動現場摩肩接踵的觀眾,羅希激動地説。

稿件配圖

近年來,陜西省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技能、有追求、有情懷的青年人投身農村,成為鄉村發展的新興力量。他們在鄉村治理中擔當作為,在服務農民中增長才幹,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

稿件配圖

春運,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承載着億萬中華兒女濃濃的鄉情、親情。隨着春節的成功申遺,更印證了“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稿件配圖

1月20日,市民在西安回坊排隊購買饦饦饃。春節將至,在陜西西安,各類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食品受到市民青睞。

稿件配圖

1月7日,2025年“非遺好物 國潮煥新——四季非遺購物月”一季度活動在陜西西安啟動。活動期間,全國各地的非遺好物齊聚集市,豐富春節期間非遺産品供給。

稿件配圖

春節期間,“中國社火文化之鄉”陜西省寶雞市隴縣年味十足,熱鬧非凡。從縣城的大街小巷到鄉村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各類社火游演隊伍。騎在馬背上的“馬社火”、將兒童架在肩上的“挈社火”、走村入戶表演的“步社火”……各類社火特色鮮明,精彩紛呈,演繹神話傳説和歷史人物故事,營造出活力涌動、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稿件配圖

近期,多座以科普科創、綜合展覽、文化閱讀、青少年教育培訓為主題,服務社會公眾的地標性建築和場館在西安落成,這些場所將陸續開放或投入試運營,為廣大市民游客提供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間。

稿件配圖

1月10日,從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發出的中歐班列(西安)首趟“門到門”年貨專列開抵西安。為了給廣大群眾提供優質的進口年貨商品,西安鐵路局聯合陜西愛菊集團,將年貨班列通過西安國際港站檢查後,直接推至愛菊集團園區內的鐵路專用線上,真正實現了從哈薩克斯坦愛菊園區發貨到西安愛菊園區收貨全程鐵路運輸。

稿件配圖

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位於秦巴山區,特色農業是這裡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新春來臨之際,記者在鎮巴縣三元鎮看到,一場熱鬧的助農直播正在進行。當地群眾的土特産借助互聯網,在幾分鐘內一售而光。而在鎮巴縣長嶺鎮,一座現代化農業園區已經建成。

稿件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