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西部實踐

沿着秦嶺腳下的環山路一路前行,供市民休憩的驛站、品類豐富的採摘園區點綴其間。行至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一場鄉村音樂節正在山腳下上演,豪邁的秦腔與雄渾的交響樂碰撞,別具一格。

融入開放戰略 共繪繁榮圖景——西部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觀察

在我國中歐班列的重要樞紐西安國際港站,平均每100分鐘,就有一列中歐班列從這裡啟程或到達。中歐班列(西安)今年已開行超過4000列。如今,中歐班列(西安)常態化運行國際幹線18條,實現亞歐主要貨源地全覆蓋。

奮力譜寫這項世紀工程的新篇章——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迸發蓬勃生機的廣袤西部,同全國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西部12省區市,也將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新華深讀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新突破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標誌性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通東西、縱貫南北。依託這條通道,新疆的水果、青海的鋰、陜西的集成電路……“西部製造”乃至“中國製造”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科技創新引領西部高質量發展

當前,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點。西部各省區市因地制宜探索和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在成果轉化、産業整合、推動基層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錦繡大地滿目新——西部地區鄉村振興觀察

陜西加快培育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打造鄉村工匠等,一系列鄉村産業人才培養機制正促進鄉土人才“出圈”、鄉村振興“出彩”。

“微短劇之都”的創作密碼

20世紀80年代,發端於西安的西部電影亮相國際大銀幕,為中國電影捧回眾多國際獎項。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微短劇興起帶來的影視變革浪潮中,西安又一次立於潮頭。

科技成果轉化“點火器”引燃産業創新“燎原火”

近年來,陜西、甘肅兩省,針對科技存量資源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薄弱、轉化體制機制不暢等堵點問題,積極挖掘科教資源,以體制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牽引産業轉型升級。

古城西安正成為國際青年創業熱土

近年來,乘着共建“一帶一路”東風和中歐班列的便利,中國與中亞各國在經貿、人文、交通、能源等方面合作不斷走深走實。西安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高地,讓很多來自中亞的年輕人找到了商機。

新職業涌現折射中國社會發展新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青睞在山水間享受田園生活,催生了鄉村民宿産業的興盛。僅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目前註冊備案的鄉村民宿就有81家,從業人員近千人。

“朱鹮之鄉”的新名片

坐落在漢中盆地東緣的洋縣,有着“朱鹮之鄉”的美譽。北依秦嶺,南憑巴山,洋縣風光旖旎、氣候宜人,也正是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曾經幾近絕跡的朱鹮在這裡被發現。

西部“新農人”提升鄉村振興“活力值”

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許多鄉村的面貌和人居環境正在不斷更新改善,傳統農業的生産方式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一些“新農人”也在通過土地託管、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式,加入到糧食穩産增産的隊伍中。

體育經濟激活秦巴山區發展動能

今年以來,位於秦巴山區的陜西省商洛市已經舉行了2024國際排聯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2024年世界定向排位賽陜西山陽站等多項國際賽事,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強基延鏈,跨界賦能——西安微短劇産業觀察

2021年入局微短劇行業,西安豐行經歷了行業從無到有的飛躍。2023年,該公司承制的《無雙》上線8天充值破億元,而在今年,展現打擊販賣人口的熱血故事《一姐》,上線24小時充值就已破千萬元。

“非遺+産業”:小茶磚撬動億元大産業

近年來,傳統茯茶製作技藝融入了現代科技,已形成完整産業鏈。陜西咸陽茯茶年産值超20億元,年産能達到3萬噸。老手藝加新技術,讓“絲路黑金”煥發新生。

在秦巴山區,有一座農業“智能工廠”

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位於秦巴山區腹地,這裡山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少。近年來,隨着科技發展,在位於留壩縣的農業機器人研發及産業化基地,蔬菜種植已變得像商品生産一樣高效、智能。

古城墻也可以做“CT”!數智賦能讓文化遺産煥發“新顏”

隨着科技發展,如今,工作人員實現了對西安城墻的全身“CT”檢查,進而對文化遺址保護“對症下藥”,這得益於西安城墻先進的新型“防禦體系”——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綜合管理&&。

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端起“生態飯碗” 一座城市的綠色轉型之變

近年來,為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安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不斷探索實踐中逐步找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徑,“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成為激發其後發優勢、實現“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古老皮影躋身“時尚圈”

陜西是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汪海燕是“汪氏皮影”第四代傳承人,她在繼承華縣皮影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將皮影與藝術裝置、奢侈品、動漫等元素進行融合,讓皮影富有時尚元素,其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得到社會認可。

鄉土藤編闖向世界

藤編專業合作社裏,一根根藤條被工人熟練地編成各式傢具和工藝品。為系統性保護好國家級非遺漢中藤編,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大力促進漢中藤編産業化發展,推動“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老”三線向“新”生 

西安老鋼廠設計創意産業園原址為1958年建廠的原陜西鋼廠。鋼廠轉型停産後,廠房也一度廢棄。近些年來,鋼廠廠房被改造成老鋼廠設計創意産業園,以藝術商業街區的面貌煥發新生,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唐朝時,長安城裏的異域來客

西安,古稱“長安”,擁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唐朝時的長安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遣唐使、留學生、胡商……自當時各地而來在長安學習、生活,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