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

承東啟西的重要區域和戰略腹地

創新科技賦能産業優化煥新

文旅助力形成世界人文之都

開放鑄就經貿合作共榮圖景

2024年

陜西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産業創新發展

文化興盛繁榮

城鄉融合發展

陜耀這一年!

爭做創新賦能發展的西部示範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在確定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中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西部示範 西安先行

2023年,西安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5.23%,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2;西安在2023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並首次進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強。

陜西:答題高質量發展 描繪西部新圖景

從關中平原、秦巴山區到黃土高原,一幅幅奮勇爭先的畫卷徐徐鋪展:新質生産力加速涌現,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綠水青山構築起美麗家園;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內陸開放高地陜西正在崛起。

三招讓科研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2022年3月,陜西正式亮出一套改革“組合拳”,以“三項改革”,為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清障”“護航”,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為生産力。兩年多過去,堵點打通了嗎,科研人員的包袱卸掉了嗎?

文華映長安——古都西安守正創新推動文化繁榮實踐觀察

何為長安?她是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計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周禮秦制、漢風唐韻,留下的文化瑰寶燦若星河。她又是推動文化繁榮的現代都市。一年20餘部駐場演藝呈現人文之美,院團改革步穩蹄疾,“文藝陜軍”再寫輝煌……

陜西:穿越千年融古今 文旅賦能新消費

從文博到文創,“上新”即“出圈”,文物與創意、歷史與生活的巧妙融合令人印象深刻;從唐風街區到VR空間,新場景、新玩法接連涌現,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文化交織碰撞出沉浸式體驗……陜西以持續煥新的文旅體驗迎接八方來客,激活消費潛力。

紅色文脈鑄根魂——解碼革命聖地延安的文化自信樣本

這裡是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新中國的搖籃。寶塔山下,清涼山上……一座黃土溝峁間的偏遠之城,何以吸引萬千仁人志士義無反顧走上革命之路?何以成為一代代共産黨人追尋初心使命的精神聖地?何以在今日依舊讓五湖四海的人們嚮往並奔赴?

強基延鏈,跨界賦能——西安微短劇産業觀察

2021年入局微短劇行業,西安豐行經歷了行業從無到有的飛躍。2023年,該公司承制的《無雙》上線8天充值破億元,而在今年,展現打擊販賣人口的熱血故事《一姐》,上線24小時充值就已破千萬元。

中國中亞開放合作釋放澎湃動能——來自絲綢之路起點的觀察

西安灞河之濱,一座銀白色的建築吸引不少市民舉起手機拍攝。這座內飾具有濃郁中亞風格的“絲路會客廳”,是中亞公園的核心景觀。該公園佔地約800畝,是市民游客感知中亞國家風情的“網紅打卡地”,也成為展示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文化和經貿交流的新窗口。

融入開放戰略 共繪繁榮圖景——西部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觀察

我國西部地區與周邊10多個國家接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使得西部成為對外開放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環。西部各省區市依託各自優勢,勇於開拓創新,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格局。開放通道跑出新速度、開放平台帶來新活力、産業“出海”煥發新氣象……

聯通·合作·開放——從第八屆絲博會看“一帶一路”新圖景

金秋九月,灞水之濱。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60余場投資促進活動,41個國家73個國際商協會、企業參展……在八方賓朋的見證下,絲博會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充分發揮高能級開放平台作用,不斷匯聚起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開放共贏的強勁動能。

全球連線 | 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助力中哈共贏合作

哈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分公司總經理謝天來自哈薩克斯坦,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告訴記者,他和西安的故事起源於中哈兩國之間蓬勃發展的貿易關係。謝天&&,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正在與哈鐵共同建設阿拉木圖中哈物流場站項目,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中哈兩國開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加緊密的共贏合作。

陜西:外資引力持續釋放 外企“落子”提質換擋

廠房外吊塔林立,大型機械運轉聲此起彼伏,佔地約500畝的NAM新能源高端材料生産項目已初具雛形;廠房內,工人們正在對生産設備及附屬設施進行安裝調試,鋰電池負極集流體材料、覆銅板用電子材料等多條生産線即將投入使用。

築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西部實踐

這是幅員遼闊的西部地區。從崑崙山、秦嶺到喜馬拉雅山,從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到雲貴高原,從黃河、長江到雅魯藏布江……涵蓋12個省區市,佔全國國土面積七成多,西部地區分佈着草原、濕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卻也面臨着異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新時代馴水記

在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中,書寫着一個又一個馴水的故事;在河湖廣布的中華大地上,留存着一個又一個治水的遺産:造福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澤潤關中平原的鄭國渠,壘石築壩、砌石成渠的徽州堨壩—婺源石堨,集天山雪水滋養吐魯番各族人民的坎兒井等。它們,是中國灌溉文明和治水智慧的見證。

尋訪漢江源,遇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第一滴水”

冬日山間的涼風,吹拂過深邃的秦巴山谷,漢江水滾滾流淌。發源於陜西省漢中市的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歷史上與長江、淮河、黃河並稱為“江淮河漢”。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漢江及其支流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

西北小城富平的治水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在西北乾旱地區尤為珍貴。地處陜西關中平原和陜北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富平縣,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多年來,這個西北小城卻因自然缺水,發展受到限制。

悠悠漢水 汩汩清流——陜西安康在青山綠水間繪就安居樂業新圖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丹江口水庫,猶如一口巨大的水甕,承載着漢江與丹江的融匯。在漢江上游的陜西安康市,“中央水塔”秦嶺的南麓與巴山北麓不斷向夾在中間的峽谷盆地輸水。涓涓流淌的溪流,最終匯聚成氣勢磅礡的漢江,其常年流量達262億立方米,佔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的63%,成為“南水”供應的主力。

找回“金周至”

秦嶺腳下,西安市周至縣,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從城邊奔騰而過。襟山帶河、建縣兩千餘年,這座縣城自古就有“金周至”的美譽。且不論縣誌記載,單是從當地老一輩的言語裏,便能感受到過往富裕生活給群眾帶來的滿滿自豪。

陜北小米的新味道

春日的黃土高原正從寒冬中甦醒。熬一碗陜北小米粥,薄薄的米油覆在上面,米汁如脂,入口回甘。“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清香醇厚的小米粥、小米飯,是陜北人餐桌上永不過時的美味。延安時期,小米更是滋養了千千萬萬革命戰士,成為“紅色傳家寶”。

“咱們村裏見”——秦嶺腳下詩意田園成為青年創業樂園

伴着慢節奏的音樂,“瓶子花”咖啡民宿的主理人王妮娜熟練地研磨出一杯咖啡,雙手為游客奉上清香。富有年代感的吧&前,三兩個年輕人在閒聊,間或擺弄幾下面前的工藝品。幾株綠植點綴身旁,一抬頭,巍巍秦嶺便映入眼簾。

七年觀察:留壩的抉擇

留壩,一個深藏秦嶺深處的縣城。它不大,總人口只有4.2萬,超過90%的縣域被森林覆蓋,在縣城主街道逛一圈要不了1個小時。但從2017年起,這個秦嶺小縣卻吸引着我們年年前往調研,我們的足跡遍及當地所有鄉鎮和絕大多數村莊。

陜西榆林:集體經濟“金鑰匙” 打開農民“致富門”

進入臘月,年關將至。71歲的楊有山跟老伴坐在炕頭,盤算起2023年的收入:合作社股份分紅8000元,門面房租金5萬多元,村裏發了1.2萬元的老年人生活補貼。“算下來有7萬多元,托集體經濟的福,日子越來越好了!”

西部“新農人”提升鄉村振興“活力值”

雲霧環抱的山地茶園裏,白墻灰瓦的民居點綴其中,三三兩兩的游人在慢行道上騎行觀光……記者來到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向陽鎮富硒茶觀光園時,看到在當地從事電商行業的林紅梅正帶領幾名主播在茶園中邊走邊直播。

陜西漢中:村村收入“10萬+”,是怎麼做到的?

漢中市已連續兩年實現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有的村甚至達到上百萬元。漢中地處秦巴山腹地,記者走訪發現,惠農政策持續為鄉村注入活力、各種新型經濟組織不斷賦能、一批村黨支部書記“各顯神通”……一系列因素正加速當地鄉村全面振興。

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路生梅: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隻身從北京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從醫;從一名兒科醫生自學成為“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生;為了婦女兒童的健康,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為落後的小縣城建起第一個正規的兒科……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北京姑娘”路生梅從芳華到白髮,從“小路大夫”到“路奶奶”,她的承諾也從“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延續為“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70歲的她,如何用畫筆重繪21年的夢?

晴朗的上午,陽光透過客廳的窗子,落到畫紙上。畫中天地寂寥、風雪交加,豁然間,簇簇紅梅於山間盛放,鮮妍蓬勃的生機躍然紙上。這是常娟娟的新作《梅景雪山圖》,也是她藝術人生的生動寫照。

躬耕農業 持之以恒——“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李振聲

他曾在祖國西北耕耘31載,培育推廣抗病、高産的遠緣雜交小麥;他曾組織開展多項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助力我國糧食大幅增産。在70餘年的科學生涯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始終把“回報國家”作為奮鬥目標,為“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而不懈努力。

守望田野的“寶藏女孩”帶你沉浸式感受文物發掘修復之旅

 一件文物從出土到呈現在大眾眼前,要經歷怎樣的過程?記者走進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隊駐地,請這群守望田野的“寶藏女孩”帶我們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她們每天在歷史與現實中往來穿梭,不斷解答着一個個未解之謎,是當地廣袤田野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17年 他們終得團圓

近期,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一舉偵破了17年前在西安發生的3起拐賣積案,找回被拐兒童3名,抓獲嫌疑人2名。11月22日上午,認親儀式在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舉行,為3個家庭長達17年的尋親之路畫上了句號。

窯洞中的生命之光

報道完少傑的故事後,我常常不經意間想起這首小詩,總覺得少傑與我筆下的虛擬詩人,是何其神似啊!很遺憾的是,少傑已經不在了——在採訪結束的400多天后,病魔襲擊了這個年僅26歲的青年。與死神搏鬥了近10個日夜,少傑終究敗下陣來。

版權所有: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