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大型原創話劇《凌雲之志》,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成功首演,旨在弘揚“忠誠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攀高峰”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
凌雲志,航空情。為紀念新中國航空儀表和飛行控制專業的先驅昝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控所主持建設了昝凌書院。
從黃海之濱到終南山下,一個退役“老兵”跨越山河、幾經輾轉,在昝凌書院這片航空熱土上找到新的“歸宿”。
1966年,昝凌在部署完飛控專業項目並初見成效之後,便開始籌建“慣性導航”專業。當時,這不僅是個全新的技術領域,在國際上也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這項尖端技術。
1957年,昝凌牽頭創立了航空儀表控制研究室並任總工程師,先後主持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套飛機自動駕駛儀——621自動駕駛儀,以及新中國第一套航空慣性導航系統——523液浮慣性導航系統。
上個世紀中葉,由於中國缺乏飛機自動駕駛儀的研發經驗,昝凌便一手抓生産、一手抓教育,大力提倡科研人員學知識、工人學文化,兼任夜校校長並親自授課,在三〇所內營造起良好的學習氛圍。
從1958年底開始,儀表設計室從北京幾經搬遷,足跡從後海之濱、黃河岸邊、石川河畔、圭峰腳下一路西遷,直至1965年在李家莊(今屬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定址。
依照昝凌提出的621自動駕駛儀總體方案,1962年12月,供試飛用的一套621自動駕駛儀試驗完成。1963年7月7日,第一套621自動駕駛儀在西安閻良機場轟5飛機上首飛成功。
2024年1月,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控所籌備建設的昝凌書院正式開館。這座位於陜西省西安市秦嶺北麓圭峰腳下的航空文化地標一經落成,便受到了多方的關注。
這是一段高瞻遠矚的歷史在自控所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昝凌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國學習航空技術,學習了駕駛儀基本原理,並幫助廠家解決了繞線工藝問題。
他們的成就就像一口口清冽的水井,在祖國的大地上孕育滋養了一項又一項繁榮偉大的事業,而昝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人才專家較少的那個年代,昝凌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的學習和鑽研,先後在儀表、無線電、電氣、工程修理等多個專業和相關部門進行工作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