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控所籌備建設的昝凌書院正式開館。這座位於陜西省西安市秦嶺北麓圭峰腳下的航空文化地標一經落成,便受到了多方的關注。
這是一段高瞻遠矚的歷史在自控所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昝凌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國學習航空技術,學習了駕駛儀基本原理,並幫助廠家解決了繞線工藝問題。
他們的成就就像一口口清冽的水井,在祖國的大地上孕育滋養了一項又一項繁榮偉大的事業,而昝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人才專家較少的那個年代,昝凌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的學習和鑽研,先後在儀表、無線電、電氣、工程修理等多個專業和相關部門進行工作和學習。
少年時期的昝凌經歷了抗日戰爭,心中一直有着學成報國的信念,最終將全身心都奉獻給了新中國的航空工業。
"昝凌的高風亮節,展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民科學家。"
"我不禁感慨,在我這個年齡,昝凌已經成為了航空工業的專家。"
“昝所長,您是國家的一級工程師,這在航空領域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
"在昝凌的精神照耀下,一代又一代自控所人接續奮鬥,讓這支隊伍的顏色在今天依舊鮮艷,熠熠生輝。"
在他的帶領下,航空儀表設計研究室研發出了621自動駕駛儀,為中國飛行控制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合上《凌雲志航空情》,走出昝凌書院的大門,昝凌的容貌在我的心中已經揮之不去,他的精神烙印在我的心頭。"
"他們既有看到技術地平線的視野,也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守,是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