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中找尋文化之美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台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近日,新華網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做客新華訪談,透過她為西安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鐘鼓樓廣場、大唐芙蓉園、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等眾多地標性歷史文化建築,深入解讀西安作為十三朝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來源及其表現形式,闡釋文化自信對西安當下及未來發展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精彩觀點
1

西安有文化之都美譽 唐長安城山水相融

西安有文化之都美譽  唐長安城山水相融
西安有文化之都美譽 唐長安城山水相融
西安是千年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周、秦、漢、唐是中華民族統一大帝國,均定都於此。從歷史上,西安是盛世之都。在建國之後,西安是國家重點建設工業基地、文教中心。在新時期的長遠規劃中,被確定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具有文化之都的美譽。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發展高峰,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成熟時期。這時期的建築和城市,在繼承西漢以來成就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文化影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唐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山水相融,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進入百萬人口規模的國際化大都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和唐招提寺等建築,都學習唐朝建造。在唐朝以後的歷代帝都中,大部分在沿用唐長安城模式的基礎上,有繼承和發展。唐代建築風格,以恢弘、豪放和質樸聞名於世。
1

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陜歷博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陜歷博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陜歷博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城市文化孕育建築文化,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在世界上諸多的古都無不以地標性的歷史文化建築代表它的形象。我希望我的建築創作,能夠“浸透中華智慧,流溢現代審美,凝鑄地方精神,點燃大眾感情”。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項國家工程,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當時的設計任務書明確要求,“陜西歷史博物館應具有濃厚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並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何體現“象徵”二字?在空間構圖上採用“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章法。用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格局與現代化博物館功能布局有機融合,達到了“太極中央、四面八方”氣勢恢宏的效果。通過多種唐風造型的建築處理,使這座大型歷史文化建築具有了“宏偉、莊嚴、質樸、寧靜”的格調。
1

重視保護古代標誌性建築 西安正成為國際交往平台

重視保護古代標誌性建築  西安正成為國際交往平台
重視保護古代標誌性建築 西安正成為國際交往平台
在1982年國家頒佈歷史文化名城名單之後,西安就編制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之中。規劃提出古城保護四大要素,包括保護山河環境、保護古城格局、保護歷史街區和保護文物古跡。其中,在保護文物古跡方面,特別強調要保護古代標誌性建築。當時,西安在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保持明城的嚴整格局,顯示唐城的宏大規模,保護周、秦、漢、唐偉大遺址”。現在回顧四十年的實踐,效果挺明顯。最近這幾年,西安以歷史文化為資源發展旅游事業,有長足進步,對西安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西安城市文化特色的彰顯,使城市面貌為之一新,提高了市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質量,提升了市民文化素養。西安正在成為國際交往平台,曾主辦過一些重要國際會議。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大唐芙蓉園紫雲樓、明城墻南大門永寧門等建築,以往曾是接待外國領導人的重要場所,今後必將發揮具大的作用。
1

西安將保護項目與建設項目結合 一張藍圖幹到底

西安將保護項目與建設項目結合  一張藍圖幹到底
西安將保護項目與建設項目結合 一張藍圖幹到底
我在西安進行建築創作的思路是“理解環境、保護環境、創造環境”。理解是基礎,保護是前提,創造是目的。西安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有兩個特點是業內所共識的:一是,通過保護規劃納入總體規劃,使保護項目與建設項目有機結合。比如,保護城墻和建設環城公園相結合,把古代的防禦體系變成現代的休閒空間,又突顯了城市特色。二是,每屆政府都接着上一屆政府,像接力賽跑一樣完成一個大型保護工程,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辦大事。大雁塔景區、城墻景區、小雁塔景區都是如此。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張藍圖幹到底。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