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元素閃耀上海國際電影節
6月13日,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入圍影片烏茲別克斯坦電影《星期日》導演、編劇肖基爾·霍利科夫(右三)、攝影伊斯馬托夫(右一)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攝
新華社上海6月14日電(記者楊愷、鄭冬睿、許曉青)“作為電影人,我們更加應當抓住中國—中亞峰會帶來的良好契機,促進中亞各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電影業的發展。”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電影導演、編劇、演員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近日在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説。
這是阿布德卡雷科夫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同時也是他第一次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我之前參加過很多世界級的大型電影節,這次上海國際電影節規模龐大,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説。
200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始提出培育“亞洲新人”的概念,並每屆評選亞洲新人獎。本屆電影節,阿布德卡雷科夫應邀擔任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評委會主席。
在本屆電影節亞洲新人單元裏,共有12部亞洲影片被提名,其中包括哈薩克斯坦影片《奔逝》、烏茲別克斯坦影片《星期日》。在本屆電影節影片展映的多個單元及“一帶一路”電影周,也能欣賞到來自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的影片,類型包括故事片和紀錄片等。
中亞元素閃耀上海國際電影節,令阿布德卡雷科夫感到驚喜。在日前舉行的評委見面會上,他認為,前不久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電影人應當抓住峰會帶來的機會。
今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期間,中國同中亞五國達成系列合作共識,其中包括“組織中國和中亞影視節目展映”。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於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中提到,雙方將加快互設文化中心,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合作,互辦節展、文化日、電影日,合作拍攝電影,保持文化交流快速發展勢頭,賦予人文合作新內涵。
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何文權介紹,本屆電影節徵片周期中,全球報名參賽、參展的影片大幅增加,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中亞峰會舉辦等契機,也得益於多年來交流活動的持續開展,來自中亞的報名影片明顯增多。
烏茲別克斯坦導演、編劇肖基爾·霍利科夫帶着個人劇情長片處女作《星期日》首次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霍利科夫認為,不論是老人與住宅的故事,還是老一輩與年輕人之間的代溝問題,都是在世界各地存在的,電影故事具有世界性。
阿布德卡雷科夫認為,從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看,目前亞洲電影發展勢頭良好。吉爾吉斯斯坦電影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希望未來能夠和更多的亞洲電影人進行合作,拍出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