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可去,人人可及”——上海徐匯探索構建文旅融合公共服務體系
新華網上海3月22日電(記者陳愛平、許曉青)感知城市文化正成為人們休閒旅游的重要內容,呼應這一需求,上海市徐匯區正在積極探索構建文旅融合公共服務體系,旅游諮詢中心、圖書館、書店、美術館、博物館等文旅場館迭代升級出“旗艦站”“專業站”“快捷站”等不同層級、遍佈全區的文旅融合服務站點,使面向市民游客的文旅公共服務“處處可去,人人可及”。

3月14日,讀者在徐家匯書院閱讀、休憩。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總有一“站”讓你駐足
位於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武康路—安福路街區的武康路旅游諮詢中心正在舉辦“徐匯之美 海派之源”主題展。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行號路圖復原圖、海派主題攝影展的獲獎作品、徐家匯源景區的景點和建築展陳等吸引市民、游客駐足。這處文旅融合公共服務“旗艦站”在工作日、雙休日日均接待游客分別約為500人次、3000人次,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超過6.5萬人次。
30歲的蘇玉潔在附近工作,午休時喜歡來諮詢中心喝杯咖啡、看看展覽,“附近歷史建築煥新開放,諮詢中心的佈置越來越時尚,街區更有活力了。”
離武康路旅游諮詢中心2公里左右的徐家匯書院,則是一處文旅融合公共服務“專業站”,作為徐家匯源地區的文旅融合服務樞紐,從元旦開業至今短短3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接待了近28萬人次的市民游客,日均接待人次超過4000,在小紅書、抖音、微博上話題不斷,成了遠近皆知的“網紅”。上午9時許,書院的閱讀區、自習區已有許多讀者; 也有不少市民在此地品早茶、喝咖啡,欣賞“書院八景”。

3月14日,游客在武康路旅游諮詢中心參觀“徐匯之美 海派之源”主題展。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四川游客陳曦拖着行李箱來到書院,與原先匆匆“打卡”的計劃不同,她停留了整個上午。“這裡不僅是一座圖書館,更像是一座博物館、藝術館,幾處‘光盒空間’將海派建築、徐家匯地區歷史等主題書籍集中羅列出來,值得多花些時間好好閱讀!”
鐘書閣(綠地繽紛城店)是一處文旅融合公共服務“快捷站”。這家書店內增添海派文創、書籍、旅游線路集中展陳和相關活動,帶給讀者更豐富的文旅信息和旅游體驗。
上海市徐匯區通過旅游休閒線路將這些站點串聯起來,線路多在步行2公里範圍內,分別突出歷史風貌、音樂藝術等特色,滿足人們碎片化、“小而精”的休閒和文化需求。

位於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武康路—安福路街區的武康路旅游諮詢中心。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搭平台、講故事,文旅日益深度融合
感知城市文化正成為人們休閒旅游的重要內容。
“我們發現讀者、游客的許多需求已有趨同。”徐家匯書院負責人房蕓芳介紹。因此,徐家匯書院將旅游諮詢服務中心打造成一個文旅綜合服務平台,既部署了書院的辦卡業務、書院導覽服務、信息集成與發布區等功能,又面向讀者和游客展示徐匯區文旅資源、旅游線路、文創産品。春節假期“海派城市考古·走讀徐匯”特別活動,設計推出了從徐家匯書院出發開啟的3條城市微旅游線路,參與者既有附近社區的忠實讀者,也有遠道而來的游客。
上海市徐匯區文化旅游服務和發展中心公共服務部主任沈寅達介紹,前來武康路旅游諮詢中心的訪客,對附近歷史建築、“網紅”餐廳、休閒活動等各類信息各有訴求,“人們不再滿足長距離的‘走馬觀花’,而願意花更長的時間在更短距離的一片街區仔細探索、體驗。”

鋪設在武康路旅游諮詢中心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行號路圖復原圖。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徐匯文旅市場的表現不是個例。今年春節假期,上海接待游客1002.2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6.40億元;以展覽和演出等文化內容為主的活動撐起了假日旅游“半邊天”。世紀公園周末接待游客量創十年新高,多家商旅酒店出租率超過90%。精選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38件珍貴文物在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亮相;徐匯濱江多座美術館新上線藝術展覽;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就文旅、文物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簽約。
“喜歡上海,不僅因為它有現代化的建築,更是因為它是一個有故事的城市,品質無所不在,洋溢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近日&&,景觀之上是生活,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環境的總和,“未來的上海,將讓更多游客感受包容和開放,並能夠引領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未來。”

徐家匯書院內的“建築可閱讀”主題空間。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公共文化服務探索主客共享
兼顧游客“深度打卡”和市民“持續發現”的公共文化服務,來源於精心、暖心、細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日前舉辦的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會議提出,全力推進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要堅持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引領社會風尚;要實現高效率的均衡發展,提升設施布局和服務供給的均衡性;要深化高水平的改革創新,擴大社會參與增添發展活力,等等。
如今,上海市徐匯區的20個“鄰里匯”、22個“水岸匯”、20個“燈塔書房”、11個旅游諮詢服務中心等開放式空間累計提供30余項公共服務,每年服務超百萬市民游客,又處處彰顯着徐匯中西文化交匯、經典時尚相融的區域氣質。藝術館、博物館、書店、咖啡館、酒店等積極加入為市民游客提供基本旅游諮詢與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建築可閱讀志願者聯盟”等群體,為市民游客提供者日益專業的導覽、講座服務。

設在徐家匯書院的旅游諮詢服務窗口。新華社記者陳愛平攝
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蔣艷介紹:徐匯區探索建立的“一核多點、三級協同”的文旅公共服務體系,有助於提升區域文旅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能級。數字升級的“徐匯文旅雲”,運用AR、VR等新技術,提供“建築可閱讀”、雲上展覽、匯演、閱讀和直播等數字體驗新場景。隨着武康大樓“上海網紅地標”品質提升、“城市微游”海派精品線路推出、“建築可閱讀”深度演繹持續強化,市民游客將收穫更加耳目一新、主客共享的都市文旅新體驗。
放眼全城,上海將持續打響“一江一河游覽”“建築可閱讀”“演藝大世界”“海派城市考古”等都市旅游大IP,深化實施上海“大博物館計劃”“大美術館計劃”“社會大美育計劃”,不斷推出“何以中國”“對話世界”“何謂海派”等現象級文博美術大展,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質,彰顯上海都市旅游的獨特魅力。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説,上海文旅具有都市型、綜合性、國際化的顯著特點,“我們將全力推動都市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把上海的文旅資源轉變為城市的競爭優勢,以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塑造更具引力的都市旅游,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