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歲的上海佘山天文&即將完成修繕向公眾開放
新華社上海2月25日電(記者張建松 岑志連)我國首座擁有大型光學望遠鏡的天文&——123歲的上海佘山天文&,即將完成修繕向公眾開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的帶領下,記者前往探訪先睹為快。
位於上海佘山之巔的上海佘山天文&,興建於1900年,於次年正式建成。作為我國首座擁有大型光學望遠鏡的天文&,其“鎮&之寶”是當時亞洲最大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曾被譽為“東亞第一鏡”。自1901年起,該望遠鏡共拍攝了近7000張天文照片,包括最早的一批太陽、月球、星雲、行星、星系等天體照片,並於1910年、1986年兩次記錄了哈雷彗星的回歸。上海佘山天文&是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起點之一,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眾開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館。

2月24日拍攝的上海佘山天文&“鎮&之寶”——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據湯海明介紹, 經過上百年的風吹雨打,上海佘山天文&有些建築已經“年老體邁”,出現破損、漏雨等情況。尤其是“鎮館之寶”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在江南水鄉上百年的水汽侵潤下,鏡片遍佈黴斑和水漬,各類機械銹跡斑斑,不得已於2005年停止了觀測。
2021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對佘山天文&和天文博物館啟動了大規模修繕工作。除了對整體建築進行完整的體檢和維修,還對“鎮館之寶”進行功能性整體修復,使這&老望遠鏡成功“復明”。與此同時,對上海天文博物館展廳進行了更新,豐富了內容和展陳方式,對佘山天文&藏書室裏的大量書籍、期刊和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和挖掘。

2月24日,上海天文&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介紹佘山天文&觀測成果。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在修繕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例如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的修繕,基礎資料早已經缺失,望遠鏡的參數、機械結構等對於工程師來説,都是兩眼一抹黑,只能重新進行現場勘測,一共有500多個小部件、200多個小組件,逐一進行勘測採集後再逐一修復,最後使這&老望遠鏡成功恢復了觀測功能。”湯海明介紹説。
目前,上海佘山天文&修繕的主體工程已經結束,再完善一些參觀細節,完成驗收工作後,就可以面向公眾開放。

2月24日拍攝的上海天文博物館百年天文&展廳。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隨着時代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上海天文&現已擁有1.56米光學天體測量望遠鏡、25米射電望遠鏡、60厘米激光測距望遠鏡、天馬望遠鏡(65米射電望遠鏡)等一批觀測設備。在科研領域,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早已不能勝任,但在科普領域卻可以大顯身手。恢復開放後,上海天文&將適時通過開展科普活動等方式,讓公眾親身體驗“東亞第一鏡”的觀星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