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在網絡的大學文史哲課成“網紅課”

2023年02月20日 09:14:29 來源: 文匯報

  網上聽名校文史哲課程正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超69萬名網友不僅在抖音做北大歷史系的“走讀生”,更在評論區“催更”上課;復旦大學一節哲學公開課吸引800萬人次“在線聽講”……據悉,已有800多家認證高校與近萬學院入駐B站,其中公開課內容已覆蓋100多所頭部高校,課程量達3萬套。

  不只是“單純娛樂”“看個熱鬧”,近年來,人們對短視頻平台的使用方式在發生轉變,對平台內容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也在同步提高。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名校開出的文史哲課程一躍成為“網紅課”,收穫越來越多的擁躉。以2022年抖音用戶最愛聽的十大高校公開課為例,《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明心見性與中國人生命觀》《論語導讀》等文史哲課程赫然在列。

  在傳統印象裏,歷史學者總是“獨坐書齋、閉門論道”,哲學學者的討論“艱澀高深,凡人勿近”,然而,來自名校的學者們用實力證明嚴肅內容也可以如此動聽,文史哲知識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相關課程在網絡“出圈”,引發不少學者思考:從校園到網絡,當學生數量實現了百萬級的跨越後,高校教師們還能“hold住課堂”嗎?來自高校的“職業選手”能否拿出更有深度、更具體系的誠意之課,以豐富學生的頭腦,傳授有溫度的知識, 啟發更多人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名師成“頂流”,大師課也是“網紅課”

  大學的文史哲課程在網上有多火?一組數據可窺一斑。2022年1月,《北大楊立華教授講莊子哲學》上線B站。截至今年1月,已有超3萬人學習了這門課程,近30萬人關注相關賬號,視頻累計播放量超900萬。復旦大學哲學學院2022年5月進駐抖音短視頻平台,9月開出的“入門課系列講座”累計觀看人次近800萬,由學院推出的“早期易學系列講座”單場最高累計觀看人次超300萬。2022年9月,北大歷史系入駐抖音,目前賬戶已更新了鄧小南、閻步克、葉煒等名師歷史精品課程,吸引了26.9萬“走讀生”追課。

  高校名師成知識區“頂流”,大師課成了“網紅課”,吸引數百萬網友成為“同班同學”在線“輔修”,這個現象引起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浩的關注。在他看來,文史哲課程在網絡“走紅”是一種必然。“短視頻時代,視頻的功能不再局限於快速娛樂,抓住碎片化時間學習知識、豐富自身,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需求,這與我們民族熱愛學習的特質相符合。”以B站為例,用戶以90後、00後居多,他們生活在大數據和視頻時代,更樂意通過視頻獲取資訊和知識。作為較早在網絡上“亮相”的大學教師之一,熊浩發現,大眾對知識的渴求不再止於“短、平、快”的內容,能夠 啟發思考、以古論今的文史哲內容高度契合了大眾關注內心、關注自我精神世界的趨勢。

  有報告統計,年輕人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狀態。在與個人成長相關的熱門搜索話題中,“如何停止精神內耗”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相關視頻播放量超1.4億,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哲學熱”。“當社會快速變化,年輕人面對的矛盾和疑惑更加集中,對精神的追問隨之增多。”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發現,2022年下半年開始,復旦哲學課在網絡上實現從幾萬人在線觀看到幾百萬人在線觀看的“現象級”跨越。

  嚴肅內容變有趣,讓更多人從經典中汲取力量

  為何嚴肅內容可以在網絡火熱“出圈”?一些網友感慨:正是從高校深入淺出的文史哲課堂裏,他們獲得了心靈的滋養,從經典中汲取力量。在學者們看來,為互聯網定制的公開課,其功能類似於大學裏的通識課,可以將有着厚重底蘊的文化講給更多人聽。

  以北大歷史課為例,在網絡課堂上,學生們不僅可以了解古人上學也修“雙學位”、周代貴族怎麼“吃瓜”、宋人怎麼“防盜版”這般妙趣橫生的話題,教授們也會深入淺出地講授關於“士族門閥的形成”“唐宋變革説的主要內容”“西周禮樂文明”這樣有深度的學術內容。

  在孫向晨看來,不論是入駐B站還是抖音,復旦哲學課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豐富大腦、培養思考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希望通過學習哲學,讓大家能對生活多一點審視、多問一點為什麼,對待任何事情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斷。”

  打破知識邊界,做好有深度的知識科普

  在打破知識邊界這件事上,越來越多高校加入了名師“組團營業”的道路。據抖音發布的2022年度數據:抖音高校直播21103場,同比增加46%;觀看高校直播公開課的抖音用戶達9500萬人次;共計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諾獎得主在抖音分享知識。許多網友感慨,正是因為有了網絡平台,才實現了他們“走進名校”的夢想。

  在學者們看來,打破知識邊界,走出校園象牙塔,是新時代教師的重要使命。“大學教師就像一座橋梁,從前搭建在校園裏,如今這座橋梁設置在互聯網,既能夠還原知識與教育的本質,還能展現出學術的開放與包容。”熊浩認為,通過短視頻平台,看似曲高和寡的專業知識能夠得到更加多元、廣泛的傳播,能夠産生巨大的“溢出效應”。

  “其實哲學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般遙不可及。”孫向晨説。在短視頻平台上,與哲學相關的視頻不在少數,但內容同質化嚴重,其中有不少視頻是“江湖哲學”,和真正的哲學相比,它們更像是心靈雞湯。有觀點認為這也解釋了為何北大、復旦等名校的文史哲課程能在一眾視頻中“殺出重圍”。

  “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站出來和大家聊聊真正的哲學。”孫向晨説。作為“知識科普”的“職業選手”,教授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更高。多位學者與記者談到,“一流學者未必能成為一流UP主”,互聯網課堂和校園課堂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話語體系,對習慣於傳統課堂的教授們而言,幾乎要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與此同時,也有人發問:短視頻平台上的文史哲課,上得深、講得透嗎?“通識課並非專業課的簡單化和降維版。短視頻上的課程,也並非因其短而失去直抵人心的力量。”熊浩認為,當課堂擴容到上萬人甚至數百萬人,當“學生”群體有了不同年齡與經歷跨度,教師能否在短時間內講好一個知識點,讓看似艱深的文史哲知識打動更多人、點燃更多人學習的慾望,這個難度並不亞於給碩博生上課。

  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隨着高校校門的“打開”,高校網上公開課還能延續奇蹟嗎?對此,孫向晨&&,復旦哲學學院也在積極思考,比如與平台探索開展更深度合作,推出更多契合傳播特點的優質短視頻,讓更多人走近哲學、愛上哲學。(吳金嬌

  原標題:

  800萬人次同堂上課,數十萬名“走讀生”催更

  開在網絡的大學文史哲課成“網紅課”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