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I賦能萬億産業,國潮海派相融共生——上海邁向世界設計之都

2022年09月16日 09:17:08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9月15日電(記者周琳、龔雯、周蕊)自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授予“設計之都”稱號10餘年來,世界更加了解銳意創新、海納百川的活力上海,上海設計也不斷走向世界,講述上海故事、中國故事。

  10餘年來,上海創意設計産業持續快速增長,總産值從2012年的4724.6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6211.36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15日,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在上海開幕,“十年磨劍”,“設計之都”已成為城市一張亮麗名片。

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展廳(受訪者供圖)

  硬核工業靈動設計

  伴隨着中國製造業基礎的日漸堅實,自主創新意識日漸提升,將設計和中國製造聯接,讓更多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成為“國之重器”的突破之路。

  傳統的飛機氣動力設計通常用空氣實驗、計算,算一個方程就需要幾天甚至一週,傳統的算法很難滿足飛機設計的需要。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聯合華為發布的業界首個工業級流體倣真大模型“東方·禦風”,是人工智能與流體力學深度融合,並在大飛機設計中成功實踐。

  “飛機的氣動外形設計是飛機設計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技術之一,決定了飛機的安全性、經濟性與環保性,流體倣真是飛機氣動設計的重要手段,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模擬倣真運算量非常大,需要借助超算,而有了‘東方·禦風’大模型的幫助,在精度一樣的情況下,倣真時間只需要原來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C919大型客機系列總設計師吳光輝在開幕式上説,我們的使命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目標是研發世界級的産品、塑造世界級的品牌、形成世界級的能力。

  10餘年來,上海工業設計總産值快速增長,從2012年527.29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955.9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15.68%。工業設計能力取得了較大提升,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車、機械和重大裝備、消費品等領域,工業設計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斬獲系列工業設計大獎。

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展出的聯影産品(受訪者供圖)

  “聯影醫療産品上的每一個按鍵都精準穩定,主流産品按鍵的點擊極限是30萬次,而聯影醫療的按鍵點擊可達100萬次,所以能夠保證産品達到平均壽命後,依舊適用如初,顛覆市場主流高端醫療設備壽命未至但按鍵磨損的窘境,杜絕因無法辨識按鍵圖標而導致誤操作的可能。”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俞曄珩在發布會上説,中國工業設計獲得認可,中國高端醫療設備設計亮相國際舞&,民族品牌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海派”國潮相融共生

  步入大會展廳的晨光展&,一個放大的文具盒呈現在觀眾面前,置身其中,一步一景看點十足,豐富有趣的産品及沉浸式場景體驗,讓人不禁感嘆30多歲的晨光變得不一樣了。

  小小一支筆能翻出多少花樣?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央是一支巨大的磁懸浮中性筆裝置模型,解析了其設計創新之處,即在筆握處加入磁力緩衝裝置,運用“同極相斥”的原理,從而緩解書寫壓力並保護筆頭,此創新設計斬獲2021德國iF設計獎。此外,包括微笑360小毛刷、小分貝、速乾等諸多從消費者痛點出發進行設計創新的系列筆,也都十分吸睛。

  “現在的年輕消費者,不僅要看産品的功能和顏值,還要看品牌理念和社會價值。我們希望用設計為文具注入更多溫度和態度。”晨光高級品牌經理鄭天慧説。

  30多年在一個領域把“一米寬挖到一萬米深”,離不開多方的努力。成長於上海這一“海派”城市土壤中的晨光,近年來持續推進國際化、多元化發展,通過攜手國際知名IP、旗下國際新成員等賦能産品及品牌,彰顯國際化設計力,更促進了東西方文化通過設計之力逐步“相融共生”。

  一邊是海派設計流光溢彩,另一邊是國風傳承“王者歸來”。展&上,老鳳祥設計中心主任、首席設計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雯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一頂名為“鳳舞九天”的金鳳冠,9隻鳳凰或展翅或俯視,在鳳冠上惟妙惟肖。

老鳳祥展&(受訪者供圖)

   “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時尚設計,要達到一定獨特性,必須由新工藝和新材料來支撐。”這是黃雯的感觸,兩者的相輔相成,便是一個品牌核心競爭力的具象體現。老鳳祥的“進化”之路也是如此,最初,老師傅手拿一支毛筆,為客人設計高定款珠寶首飾,設計與工藝繫於一人。如今,這個老字號品牌的原創團隊已擴容到100多人,由設計師和工藝師相互配合,設計環節也越來越細分,從而形成了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設計正在和全球同頻共振。大會期間,主辦方還將與2022巴黎設計周、米蘭時裝周、中法品牌高峰論壇等聯動,在巴黎市中心約瑟夫藝廊同步舉辦海外展,策劃“世界波”,描摹“國潮風”,秀出“科技范”,打造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國際盛會。  

  “建築可閱讀”沉澱城市文化

  走在楊浦濱江公共藝術空間這一“一江一河”生態廊道的明珠區域,5.5km的濱水空間已被打造成5.5km濱水公共藝術展示帶。既有1米高的飲水機這樣兒童友好的“小細節”,也有高空視角才能更清晰的工業遺存“大變身”……20多位世界級大師的公共藝術作品,點綴在這一由眾多工業遺存變身的生態廊道。

市民在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跑步。(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最好的設計作品就是城市本身,上海這座城市的優勢之一,就是像一個‘試驗田’,可以試驗最創新的想法。”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説。

  與同濟大學一條馬路之隔的“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可謂是“小身材、大智慧”。3萬多平方米的楊浦同濟科技園,雖然面積只有環同濟核心圈的三十分之一,但産值卻佔九分之一,2021年總産值達到63億元。圍繞設計領域,走出校區就能進入社區“無縫”創新,這裡從自發集聚到政府引導,形成一個成熟的行業圈層。

  承接大學優勢學科外溢和師生創業,同濟大學攜手楊浦區,拆除校區與城區、社區之間有形與無形圍墻,四平路校區周邊以同濟師生校友創業為主的設計類上下游企業進一步集聚。

同濟大學展&(受訪者供圖)

  從“設計一條街”到國內現代設計企業最多的集聚區,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周邊形成“環同濟知識經濟圈”,2.6平方公里集聚了3000余家知識創新型企業。

  上海建築設計正對標全球領先水平,創新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提出,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願景目標。

  2010年,聯合國授予上海“設計之都”稱號,上海創意設計産業2021年産業總産出達1.6萬億元,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10%。本次大會主展覽位於黃浦濱江船舶館,展出品牌超150個,國際品牌佔比20%,觀眾可線上或線下觀會。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