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量化支撐碳中和 辦公園區降碳200余噸
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國網上海電科院亮相國家電網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廳的“基於區塊鏈的源網荷儲互動平台”平台引人關注。這個平台,已實際應用於辦公園區,使辦公園區獲得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頒發的年度“碳中和”證書。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國網上海電科院展示了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建設應用成果“基於區塊鏈的源網荷儲互動平台”。該人工智能平台響應上海虛擬電廠“多目標調控、多形態聚合、多層次協同”整體規劃,解決上海虛擬電廠多種類資源聚合及智能化互動交易問題。
在此之前,這個平台應用在位於虹口區的國網上海電科院邯鄲路辦公園區。該園區看似與其他園區沒有太大區別,但在該平台量化支撐園區“碳中和”後,園區實時的碳排放數據就上鏈存儲、管理,綠電去向就能可視化展示,“碳”在園區每棟樓宇間的流動足跡一目了然。
國網上海電科院電源技術中心網源協調室工程師楊忠光介紹,這是該平台首個應用場景,之所以選取這個園區作為平台首個應用試點場景,是因為園區內具備分佈式光伏、儲能、充電樁等多種類資源。
原來,從2012年開始,國網上海電科院邯鄲路辦公園區多處辦公樓樓頂就陸續安裝了總容量達55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和兩台3.2千瓦的風電機組。隨着技術需求的擴展,園區又先後配備了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設備。
楊忠光透露,“基於區塊鏈的源網荷儲互動平台”可將園區內的分佈式光伏、充電樁、空調等可調負荷作為交易用戶,通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篩選並組織園區內各類用戶參與交易;交易期間,通過全流程數據上鏈,保證每一次交易真實可信。
同時,國網上海電科院還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交易模塊,為園區的每一度電打上“碳”標籤,精準助力園區優化能源管理方式,提高辦公樓宇新能源使用比例,解決分佈式新能源消納與管理。
“2021年,國網上海電科院邯鄲路園區累計降碳200余噸。”“基於區塊鏈的源網荷儲互動平台”項目負責人郭靈瑜介紹,該示範項目具備較好的可複製性與可推廣性,可在國網系統乃至全國範圍內類似園區級“源網荷儲”系統進行廣泛的産業化推廣,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國網上海電科院&&,未來,將進一步積極探索AI賦能電力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將人工智能與園區低碳建設相結合,助推新能源産業結構重塑及能源低碳轉型,開啟“雙碳”新局面。(記者 羅水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