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二二一基地歷史貢獻 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台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草原的“原子城”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為我國的國防現代化事業和高科技發展等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何把握歷史主動、堅定歷史自信、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副院長張海旺詳細闡釋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所做的歷史貢獻,和“兩彈一星”精神內涵。

精彩觀點
1
新華網

為什麼説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是中國核工業發展初期的成果薈萃地?

為什麼説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是中國核工業發展初期的成果薈萃地?
2
張海旺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也稱二二一基地、國營二二一廠等)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具代表意義的歷史見證。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也稱二二一基地、國營二二一廠等)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具代表意義的歷史見證。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也稱二二一基地、國營二二一廠等)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具代表意義的歷史見證。

我國的國防現代化事業和高科技發展、工業體系特別是核工業體系構建等有今天的成就,都離不開這個基地奠定的堅實基礎和做出的重要貢獻。在這裡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是我們黨把握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的一個重要“精神密碼”。

二二一基地位於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境內的金銀灘草原,1958年底動工興建,至1965年6月基本建成了集科研和生産、輔助生産、生活服務於一體的核武器研製、生産基地。基地總佔地面積573平方公里、建築面積56.4萬平方米,國家三十多年先後投資4.5億多元。1994年6月,基地正式移交青海省海北州;1995年5月,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告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已全面退役。

核工業是利用核反應或核衰變釋放出的能量或射線,從事核燃料生産、核武器研製、核能開發、核技術應用,取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産業統稱。我國的核工業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5年我國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並和蘇聯開啟了原子能方面的合作。二二一基地研究的是核工業戰線生産的最前沿成果,製造的是核武器試驗産品。核工業的基礎是核燃料,而核燃料的生産需要突破一系列的科技和工藝難關。有了高純度的核燃料,才能製造核武器所需要的核部件,而二二一基地研製的就是核部件和由核部件組成的核裝置,特別是核裝置的研製要運用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輻射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材料學、電子學、自動控制等多學科的高科技成果,從中可以看到,在二二一基地,不僅核産品是核工業發展初期的最高成果,而且相關技術都是當時科技領域“高、精、尖”的,這些科技成果又推動了核能的利用、核技術的應用等核工業産業鏈的延長,並培養出了一批從事基礎學科和高科技領域的科研人才、“大國工匠”。可以説,一個國家核工業的發展水平,最能反映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

1
新華網

二二一基地是如何實現自主創新突破的?

二二一基地是如何實現自主創新突破的?
2
張海旺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是中國人民自主創新的典範地,不僅實現了諸多“從0到1”的自主創新突破,而且實現了“從1到N”的集成創新。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是中國人民自主創新的典範地,不僅實現了諸多“從0到1”的自主創新突破,而且實現了“從1到N”的集成創新。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是中國人民自主創新的典範地,不僅實現了諸多“從0到1”的自主創新突破,而且實現了“從1到N”的集成創新。

1959年6月,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單方面終止了中蘇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並於1960年8月撤走了在中國核工業系統工作的所有蘇聯專家,設備、材料的供應也隨即停止。對此,黨中央決定“自己動手,從頭做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並且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確定為“596”,以示臥薪嘗膽、矢志不渝、堅決拿出“爭氣彈”的雄心壯志。

二二一基地作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中心”,從研製“596”開始,就在攻克一個接一個的“卡脖子”技術,不斷實現“從0到1”的自主創新突破。“596”是按內爆原理設計的,在二二一基地自主研製了起爆元件、引爆控制系統、“596”核裝置試驗産品、核爆測試手段和有關設備儀器等,並在1964年6月進行了全尺寸綜合性爆轟出中子“冷”試驗取得圓滿結果,這標誌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實現了從理論到設計的全面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實現原子彈武器化的進程中,二二一基地不斷突破科技難關、改進相關工藝、優化核裝置、攻克設計製造難題,並反復進行原理性試驗、工藝試驗、環境條件試驗、飛行試驗等,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1966年10月27日,我國在本土上空進行了第一顆“導彈與原子彈”結合的導彈核武器爆炸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真正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而氫彈並不是原子彈的“加強版”,其研製難度與原子彈不可同日而語,二二一基地科研人員根據加強型原子彈爆炸試驗等諸多第一手資料,解決了裂變—聚變材料的布局、高能炸藥部件配方、關鍵連接結構的研製等核心科技難題,完成了總體外形設計,並進行了風洞等重要試驗,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空投爆炸了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産品。據資料,我國前16次核武器的國家試驗産品都是二二一基地研製的。

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很難,而實現“從1到N”的集成創新更難,這需要掌握規律、固化工藝、建成生産線、形成標準化,特別是許多元件和加工元件的設備都不是標準件,都需要二二一基地自主設計、製造,基地服役期間配備了鑄造、精密機械加工、特種材料、火工、引控等研製生産線。

正是得益於集成創新,在二二一基地成功實現了原子彈武器化、氫彈武器化,並且生産出多種型號戰略核武器裝備了部隊,保障了武器化産品的年度復檢、完善改進、貯存延壽,使我國專門部隊手中有了時刻待命的衛國長劍。據統計,二二一基地服役期間的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國家級、國防科工委及部、省級的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160多項,其中“原子彈突破及武器化”“氫彈突破及武器化”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
新華網

為什麼説二二一基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形成地?

為什麼説二二一基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形成地?
2
張海旺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作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中心”,不僅有“精神源頭”的歷史地位,而且“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都有充分體現。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作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中心”,不僅有“精神源頭”的歷史地位,而且“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都有充分體現。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作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中心”,不僅有“精神源頭”的歷史地位,而且“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都有充分體現。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隆重表彰為研製我國“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明確提出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兩彈一星”精神形成於“兩彈一星”事業,而“兩彈一星”事業中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第一”和“科學技術中心”的定位,就充分體現出“精神源頭”的歷史地位,並且“兩彈一星”精神在研製基地都有集中體現。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作為“兩彈一星”事業所有參與者最堅定的信念和最閃光的品質,從二二一基地開始創建到基地完成歷史使命退役,在數萬名的奮鬥者身上都有充分展現,他們投身祖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在這項事業發展的最需要之時,隱姓埋名來到高原,心甘情願奉獻全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堅定信念。許許多多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後勤保障人員把黨的號召放在首位、把國家需要放在心中,從全國各地來到基地,從事基建、科研、管理、保衛、保障等各項工作,經受生命極限考驗,無懼創業的一無所有,奉獻了青春、心血、智慧乃至生命。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作為“兩彈一星”事業所有奉獻者最篤定的價值和最自覺的行動,二二一基地建設從搭建“三頂帳蓬”起步、建築物面積從“零”開始,在7年多的時間裏,數萬人、最高峰時近10萬人參與建設,到1965年建成了總面積42.5萬平方米的廠區、總長40.16公里的專線鐵路、總長77.44公里的瀝青公路等。特別是作為國防尖端科技的研製基地,研製生産車間內的設備擺放、生産線佈置等都有嚴謹的流程、嚴格的規範、專用的標準。蘇聯毀約撤走專家時帶走了相關的圖紙和資料,這些都是來到二二一基地的設計、科技人員從頭研究、吃透原理後完成的。並且在基地創建之初,又逢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所有的奉獻者都是在餓着肚子、缺着營養的情況下戰勝困難推進工作的,生活艱苦僅是需要克服的一個方面,因陋就簡搞科研並不斷實現新突破是信念和意志的具體體現。

“大力協同、勇於登攀”作為“兩彈一星”事業所有奮鬥者最成功的實踐和最不竭的動力,在從二二一基地建設時的材料器械支持到基地建成後的儀器設備供應,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彈、氫彈武器化的研製、生産等都有生動的體現。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兩彈一星”精神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其孕育於與“兩彈一星”事業相關的所有單位,其主要形成於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1
新華網

為什麼説二二一基地是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展示地?

為什麼説二二一基地是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展示地?
2
張海旺

在二二一基地建設、運行直至退役的各個階段,都時刻體現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在二二一基地建設、運行直至退役的各個階段,都時刻體現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在二二一基地建設、運行直至退役的各個階段,都時刻體現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核武器研製是集綜合性、複雜性、精密性、可靠性等諸多特性於一體的工程,僅靠一兩個部門、一兩支隊伍是無法完成的。對此,中共中央要求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在“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全國先後有26個部委和20個省、市、自治區的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與。

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二二一基地建設時的材料供應、人員調配、物資保障,到開展核武器研製時的要素保障、技術協助、集智攻關,再到基地退役時的出路安排、人員安置、後續支持都得到充分體現。1962年的二機部“兩年規劃”批准後,二二一基地從1963年展開了“草原會戰”,在基建上,中央專委調集建工部、交通部、水電部、鐵道兵、工程兵等11個單位1.7萬人的建設隊伍,會同基地原有的施工力量共2.9萬人突擊施工;在科研上,國務院在1960年從全國各單位抽調105名高中級技術骨幹,在1962年底到1963年3月又從全國各地抽調126名,加上歷年分配的大中專學生和留學生,形成了一支多學科的綜合科研生産隊伍,到1964年底,二二一基地的科技人員有2600多名。1974年,二二一基地的性質由事業單位改為國有企業。1987年6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作出撤銷核工業部青海二二一廠的決定,基地進入撤點退役階段。退役時,二二一廠有職工近萬人,加上家屬子女等總人口約3萬人,經過對各種安置方案的比較,最終以“適當集中,合理分散”的方式得到了全國27個省份的532個縣市的安置支持,對這些離退休職工,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組建了專門機構負責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1
新華網

如何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如何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2
張海旺

我們要充分發揮幹部學院等教研培訓單位的主陣地作用,深入研究闡釋“兩彈一星”精神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到以科學的理論信服人。

我們要充分發揮幹部學院等教研培訓單位的主陣地作用,深入研究闡釋“兩彈一星”精神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到以科學的理論信服人。
我們要充分發揮幹部學院等教研培訓單位的主陣地作用,深入研究闡釋“兩彈一星”精神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到以科學的理論信服人。

堅持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好用活二二一基地舊址的紅色資源,深入研究闡釋“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價值,着力推進“兩彈一星”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到以偉大的精神激勵人。堅持不懈從“兩彈一星”歷史和精神的“富礦”中挖掘素材、汲取營養,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創作生産更多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文藝作品,做到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張海旺
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副院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