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史前生命魅力 感受博物館的力量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台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本網專訪青海省博物館館長王進先,聽他講述文物的故事。

精彩觀點
1
新華網

全國有這麼多博物館,青海是怎樣發揮自身特色,展示歷史文化的?

全國有這麼多博物館,青海是怎樣發揮自身特色,展示歷史文化的?
2
王進先

青海省博物館構建了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核心的“1+3”展覽體系。

青海省博物館構建了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核心的“1+3”展覽體系。
青海省博物館構建了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核心的“1+3”展覽體系。

青海省博物館構建了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核心的“1+3”展覽體系,以青海歷史發展為主線,通過以物敘史,物史結合,全方位展示底蘊深厚的青海歷史。

我們在每個部分單列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青海道,詮釋“路之衝”的青海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對促進中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原與邊疆之間的&&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紐帶作用,再現了古代青海境內的羌中道、吐谷渾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馬古道的交通功能與歷史風采, 重點突出青海在“一帶一路”中“過去有地位,現在有成就,未來有前景”的重要地位。

1
新華網

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有哪些?

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有哪些?
2
王進先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舞蹈紋彩陶盆和彩陶靴。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舞蹈紋彩陶盆和彩陶靴。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舞蹈紋彩陶盆和彩陶靴。

2021年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館“青海歷史文物展”“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主題展覽開展。從宗日遺址到2018血渭一號墓,從描繪連臂踏歌場景的青海舞蹈紋彩陶盆到再現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金器,2405件(套)文物講述青海故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舞蹈紋彩陶盆和彩陶靴。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發掘了宗日遺址。宗日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上游地區發掘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處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是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鞋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鞋究竟源於何時?最古老的鞋子又是怎樣的?1989年,青海省海東市樂都柳灣墓地出土的一隻彩陶靴容器,將所能確鑿考證的鞋的歷史推衍至三千年前。青海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彩陶靴,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造型文物。靴型彩陶器雖是一件陶藝品,但它更真實地體現了遠古時代皮靴的全貌和特徵。

1
新華網

青海省博物館如何發揮自身職能,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青海省博物館如何發揮自身職能,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2
王進先

策劃推出了“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

策劃推出了“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
策劃推出了“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

在“1+3”展覽體系中結合豐富多彩、民族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策劃推出了“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

青海省博物館順應文旅融合戰略,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以河湟神韻、民族風情、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框架,輔以青海古建風情、地區代表性自然風景等,力求達到“看非遺 游青海”的展覽效果,讓文化旅游“靚”起來、文旅品牌“響”起來、文創資源“活”起來,增強青海非遺的生命力和傳承活力。

1
新華網

假如文物“會説話”,青海省博物館會利用怎樣的現代科技手段豐富內容,讓文物開口“講話”?

假如文物“會説話”,青海省博物館會利用怎樣的現代科技手段豐富內容,讓文物開口“講話”?
2
王進先

“數字技術服務於文旅融合,青海省博物館讓原本‘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數字技術服務於文旅融合,青海省博物館讓原本‘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數字技術服務於文旅融合,青海省博物館讓原本‘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青海省博物館5G數字體驗區依託《絲路山水圖》,以山、水、路為視角,讓館藏文物還原至歷史故事,讓觀眾置身歷史場景,看到文物本來的用途與面貌,呈現青海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同時,通過動畫復原展示青海先民在河湟地區生活場景,讓觀眾一覽青海曾經的貿易盛況。

青海省博物館還利用三維建模、AR(增強現實)技術、動畫場景還原等形式,打造沉浸式5G全息體驗區和“歷史傳送門”體驗區,通過動畫復原展示青海先民在河湟地區生活場景,將歷史文物“復活”在日常生活中。

“歷史傳送門”沉浸式體驗通過373件(套)文物精品,展示青海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蘊含的文化特徵,運用場景漫游與自動瀏覽豐富觀展體驗,讓觀眾感受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體驗那些本來“看不到”的展覽。通過高科技看青海古路之變遷,展現數字化保護成果,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歷史,理解文化內涵。

1
新華網

昔日稍顯“高冷”的博物館,如何成為一所“大學校”,如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昔日稍顯“高冷”的博物館,如何成為一所“大學校”,如何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2
王進先

新技術、新手段、新創意運用,吸引着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新技術、新手段、新創意運用,吸引着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新技術、新手段、新創意運用,吸引着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科技、新潮、時尚……如今的博物館,早已擺脫傳統的印象。新技術、新手段、新創意運用,吸引着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

在青海省博物館“1+3”主題展覽中,“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正能量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自開展以來,接待省內各級黨組織,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未來,青海省博物館將發揮文物資源稟賦,形成“博物館游”,以“沿黃游”“紅色游”“生態游”,特別是集結全青海“非遺”“古民居”“古村落”“古遺址”“古建築”等積極實施研學活動,使博物館成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校”。

持續做好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闡釋,深入挖掘文物價值,注重發揮博物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功能。不斷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增加陳列展覽數量,讓文物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觀眾和博物館“連接”起來,讓他們成為博物館的常客。同時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在5G、VR、AI、視頻直播、雲展覽等領域加大探索,讓文物“活”起來。

王進先
青海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