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鋪錦繡,河湟之濱迎歡慶。
10月21日早晨,藍天白雲,晴空萬里,海東市體育中心內人聲鼎沸,一場饕餮盛宴即將“開席”——首屆全國拉麵技能大賽吸引着八方賓朋相聚在河湟大地。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能比拼,選手們個個摩拳擦掌,雖然還沒到比賽時間,但全都躍躍欲試。
“這次比賽分為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兩部分,昨晚都激動地睡不着覺,能參加這樣盛大的比賽,我深感榮幸!”參賽選手馬小虎早晨7點就來到比賽現場,準備起比賽所需要的材料。
當天早上7點,記者在海東市體育中心比賽現場看到,選手們全部提前來到現場,搭起&子,支起鍋灶,有的甚至開始和起面來,一切準備工作有序進行着。
“比賽不是單槍匹馬,而是團隊的大比拼。”馬小虎告訴記者,大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才能拉出“幸福面”“團結面”。
“我們有信心取得好成績!”馬小虎及其隊員們齊聲説道。
熱氣騰騰的大鍋、香氣撲鼻的拉麵,令人食欲頓開。
聽聞今天比賽的消息,熱情的觀眾也是早早來到現場,爭相一睹大賽的風采。
在一個拉麵攤位前,熱騰騰的拉麵讓人們胃口大開,樂都區市民王偉傑在人群裏高高舉着兩碗拉麵,轉過身對記者説:“我和家人大清早就趕了過來,在這裡品嘗到的拉麵確實不一般。”
上午9點,隨着音樂聲響起,開幕式在一場名為《請到大美青海來》的開場歌舞中緩緩拉開序幕。
上午10點30分,來自全國各地31個省(區、市)71支參賽隊的212名參賽選手身穿整齊的比賽服,精神飽滿地站在各自的灶&前,全力“應戰”。
隨着開賽號令響起,鍋碗瓢盆的撞擊聲、拉麵在案板上的碰撞聲、熱鍋裏的水沸聲,在現場組成了一首美妙的廚房“交響樂”,觀眾紛紛拿出手機拍攝。
在總裁判長的統一指令下,參賽選手按照評分規則,揉搓、灑油、摔打、拉伸、拔絲……一碗碗清白紅綠的拉麵就完成了。裁判員通過“望、聞、飲、嘗”給予評分。
“我們不僅要考量拉麵的觀感,更要注重拉麵的質感和湯料的味感。這是一場公平且專業的評判。”裁判員代表賈琳介紹,此次大賽設手工拉麵基本功、拉麵調湯和拉麵成品三個項目。
“這麼大規模的拉麵比賽我還是第一次見,從遠處看都是在做拉麵,但站在近處看,每個地方對拉麵的做法又好像不一樣。”“隔壁的好像是甘肅省的,我們去看看。”樂都區市民盛文花和同伴好奇地打量着參賽選手展示的“絕活”。
值得觀看的是,在比賽場內的拉麵展示區,來自新疆的代表團展示了“拉條子”,寧夏代表團展示了拉麵和刀削麵,還有青海高原工匠韓玉龍用精湛的手法拉出細如髮絲的麵條,在現場表演了“拉麵穿針引線”的絕活,引來了觀眾的驚嘆。
“這下是真正親眼見識了‘拉麵穿針引線’是怎麼回事了,但我也有我得意的絕活,給你們展示一下。”新疆代表團的邵軍亭介紹,他這次展示的是新疆的“拉條子”,也稱之為拌面,主要的步驟為和面、揉面、下劑子、拉麵,看似簡單,但裏面蘊含着很多技巧。
比賽過程中,參賽選手們互相在彼此的灶&前“切磋技藝”。
這是一場高規格的比賽,因為根據大賽獎勵辦法,獲得拉麵成品項目前三名的選手由中國烹飪協會授予“全國拉麵技術能手”稱號,其中第一名且符合條件的選手將向全國總工會推薦申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賽場外,在河湟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展演和展覽區,從表演河湟曲藝、回族宴席曲、漢莊眉戶、循化螭鼓舞,再到琳瑯滿目的化隆唐卡、土族盤繡、河湟剪紙、南山牛角弓製作技藝的展品,讓觀者從場內到場外,都感受了這場比賽的精彩。
近年來,海東市憑藉一次次競賽的東風,吹響了進一步做優做強拉麵産業的號角,促進了青海拉麵“跳躍式”的發展,增強了拉麵産業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讓拉麵産業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更大的支持,全力做好這碗奮鬥面、團結面、致富面、幸福面。
這場大賽的舉辦,不僅為青海拉麵人提供了高規格、高水平的比賽平台,也讓參賽選手和隊伍們在同&競技中檢驗水平,互相學習。
“這次我們專門從內蒙古趕回家鄉參加比賽,不僅是為了檢驗自己多年來的拉麵技藝,也是想多學習和交流同行的拉麵手法。”參賽選手李延吉説。(記者 李永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