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行業

三代拉麵人的傳承與創新

2023-10-17 11:53:11 | 來源: 海東日報

  2002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考古發現了一碗距今有4000年歷史的麵條,成為民和縣最為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一。4000年後的今天,民和縣出現了一家以“四千年喇家拉麵”命名的餐飲企業。

  從“4000年前的一碗麵”被發現開始,海東致力於用一碗麵講好拉麵故事,弘揚拉麵文化,這碗4000年前的拉麵無論是對海東拉麵産業的規模、力量、檔次,還是在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建設方面都産生着重要影響。

  當説起“四千年喇家拉麵”這個名字的時候,四千年喇家拉麵餐飲公司總經理馬超&&,這不僅僅是一碗麵,更是喇家遺址出土的世界上的第一碗麵條,它彰顯了青海拉麵的悠久歷史和高超的製作技藝。在青海拉麵亟需加強品牌建設的今天,希望以“四千年喇家拉麵”作為品牌,讓更多人知曉青海拉麵。

  “我父親給拉麵店起名‘四千年喇家拉麵’就是想通過加入這樣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這張金名片,加強青海拉麵的品牌建設。”馬超説。

  據馬超介紹,拉麵製作這一手藝從他的爺爺馬宗元到父親馬維明再到他,已歷經三代傳承,他們三代人共同見證了青海拉麵40年的發展歷程。

  “到外面開拉麵館,我爺爺最早去的廈門。”馬超説,今年82歲的爺爺馬宗元是最早一批出來創業的民和人,屬於“面一代”。爺爺曾經告訴他,只要踏踏實實,拉麵行業幹好了,吃穿就不愁,馬宗元也憑藉一碗拉麵讓兒女們都成了家。

  馬宗元從12歲開始接觸拉麵,拉麵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馬宗元不止一次告訴馬超,飲食文化需要一輩一輩傳承下來,最主要的是了解過去的做法和味道,傳承的不僅是烹飪技藝,還有青海拉麵文化。

  當時光走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青海拉麵又發生了亙古未有的變化。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海東人民漸漸找到了一種新的出路——開拉麵館,馬超的父親馬維明就見證了拉麵産業由小變大的歷程。據馬維明介紹,當時村內大部分孩子的出路都和拉麵挂上了鉤,自家有開拉麵館的就去自己店裏幫忙,沒有的就找拉麵館打工學習拉麵。

  “從前,拉麵是一碗‘脫貧面’、‘小康面’,現在是‘致富面’。”在馬維明看來,“面一代”們在五湖四海闖出了路子,在親幫親、鄰幫鄰的帶動下,他這個“面二代”接過父輩的星星之火,將拉麵産業做得越來越紅火。

  第一代拉麵人以苦幹創業讓拉麵形成産業規模,第二代拉麵人讓拉麵店在全國落地開花,而在城市中成長起來的第三代拉麵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做好一碗拉麵,而是在全方位創新,推動拉麵産業做大做強。

  馬維明告訴記者,拉麵的發展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扶持,時代給了他們機會和條件。曾經,一碗能填飽肚子的面,如今已經形成了全新的經濟體系。2016年,馬維明將這份家業交給了兒子馬超。他説,進入新的時代,應該由新一代人來發展。事實證明,拉麵産業的發展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也需要新一代人的新經營思路。

  正在馬超接過拉麵“接力棒”的時候,恰巧一碗4000年前的拉麵問世了。“四千年喇家拉麵”由此而來。

  “父輩們開拉麵店在管理上比較落後,難以實現標準化,比如拉麵湯料的固定化等,同時缺少品牌意識,沒有形成品牌概念。傳承不但要保留好的東西,更要有創新精神。”馬超告訴記者,他一接手公司,便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打造品牌,統一標準,連鎖經營,同時借助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

  如果説是第二代拉麵人骨子裏的那種“闖”勁兒踏出了一條致富新路,那麼,第三代拉麵人的“創”勁兒則大大拓寬了拉麵産業的發展新路。像馬超一樣的新一代拉麵人把能跟拉麵沾上邊的行業盡力做好,讓拉麵産業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轉變。

  如今的四千年喇家拉麵擁有70多家省內外乃至國外的加盟店對外宣傳青海形象、海東形象,並使更多人對被稱為“東方龐貝”的喇家遺址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我們會以‘奮力譜寫拉麵新篇章’為發展目標,加快推進‘青海拉麵’品牌發展,進一步推動拉麵産業向品牌化、特色化、標準化發展,為青海省拉麵産業工作尋突破、謀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馬超説。(記者 祁樹江)

[責任編輯: 卡婭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