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世界上第一碗麵,你會想到哪?意大利?不,世界上第一碗麵來自中國!
4000年前,世界上第一碗麵在青海出世。2012年,考古人員在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喇家遺址發現了一碗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麵條。
4000年後,以海東市為主的“拉麵大軍”以數以萬計的拉麵館為載體,將拉麵“拉”向全國,創造了“拉麵經濟”這一名詞。
人們忽然意識到,海東人走上拉麵之路是有歷史淵源的,海東被稱為“拉麵之鄉”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上世紀80年代,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批批懷揣致富夢想的海東農民開始走出大山創業,到省外開起了拉麵館。從“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借助“親幫親、鄰幫鄰”的經營方式,海東人開辦的拉麵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地,並不斷發展壯大。
人們形象地説,是漢族、土族群眾種的小麥磨成了麵粉,藏族、蒙古族群眾養的牦牛熬成了鮮湯,撒拉族群眾栽種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調料,回族群眾用雙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
小小的一碗拉麵裏,不僅盛放着漢族、土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群眾的智慧結晶,還孕育出了一個大産業:以青海拉麵為核心的經濟現象如星火燎原,遍佈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重點的300多個大中城市和馬來西亞、日本等17個國家(地區),年産值突破200億元,實現純收入70億元,佔海東農民收入的49%。
青海拉麵的成功秘訣在於不單打獨鬥,而是集政府之力推動青海拉麵産業向産業化、品牌化、規模化道路邁進。
進入新時代,為推動拉麵産業提檔升級,青海省人民政府專門&&《關於進一步推動青海拉麵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實施辦法》,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會同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動拉麵等特色勞務品牌發展穩定和擴大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海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推進拉麵經濟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推動拉麵産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拉麵産業發展的辦法、意見和方案,從政策層面加大扶持力度,建設拉麵數字化總部基地,成立拉麵産業聯盟,拉麵人實現“一爐火、兩口鍋、三個人、四張桌”到“一年打工仔、兩年拉麵匠、三年小老闆”的跨越式發展。
四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海東人以想盡千方百計、曆盡千辛萬苦、踏盡千城萬鎮、尋盡千街萬巷的“四千精神”,憑着一股堅韌不拔、敢闖敢幹的勁頭,把拉麵店開到了世界各地,拉麵成為海東最具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勞務品牌和優勢産業。
拉麵對於青海人來説是一種情懷。第一代拉麵人走出大山,主動走到全國各地,經過二代、三代人的努力,它已經成為高原兒女擺脫貧困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團結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幸福面”。
現在,提起沙縣,人們必會想到沙縣小吃;説到岐山,第一反應就是岐山臊子面;而來到青海,第一印象肯定是青海拉麵,它不僅是美味的,同時也是一個地區的“地域符號”,更是其“經濟符號”。
有幾個數據更直觀:在海東拉麵人的帶動下,青海拉麵在全國擁有店面3.26萬家,特別是海東籍群眾開辦的拉麵店達2.77萬家,約佔海東市勞務輸出總人數的一半,拉麵産業經營性收入和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約佔海東市勞務收入的三分之二。拉麵産業發展案例獲得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和人社部肯定並在全國推廣。
還有一組數據更能直觀地呈現拉麵在穩定脫貧、增加收入方面的作用。2020年,海東17.57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7.26萬名貧困人口通過拉麵産業實現穩定脫貧,佔海東市脫貧人口的41.3%,拉麵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增長到如今的50%以上,實現脫真貧、真脫貧。
儘管近兩年受疫情影響,但整體上拉麵産業基礎依舊牢固,産業韌勁依舊強勁。2023年上半年實現經營性收入79.37億元,利潤27.42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30.58億元,業內普遍認為,“後疫情時代”青海拉麵産業大有作為,未來可期。
如今,這碗麵從海東走出去,足跡遍佈五湖四海,帶動了青海牛羊養殖、電商平台、倉儲物流配送等20多個行業的融合發展,更是將青海地方特産帶到了全國各地,成為大美青海的宣傳窗口。
現在,青海拉麵已經由一碗麵的小生意發展成為大産業,並且進入到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標準化的嶄新階段。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青海拉麵的發展就是對4000年前世界上第一碗麵最好的傳承。(記者 李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