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日德鎮,部分村民在家門口曬起了今年新收割的糧食,在田野裏,成片的青稞已然熟透,金黃色的青稞穗把秸稈壓彎了頭,穗粒顆顆飽滿,長勢甚是喜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香日德鎮作為國家級農牧業産業強鎮,多年來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高質量發展,依託社會化服務、産銷結合、配備農機設備、升級農機農藝等多重方法,勾勒萬畝良田豐收景象,擦亮“柴達木糧倉”金色名片。
社會化服務更加多元 農民積極性更高
“國家政策真好啊,糧食直補、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都是實打實的惠民政策”香日德鎮香樂村村民賴世祖高興地説。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鎮鎮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強農民種糧收益保障,農民種糧有錢掙、得實惠,種糧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探索創新、蓬勃發展,主體更加多元、服務更加便捷。2023年全鎮實施1.3萬畝農村土地託管項目,由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的全程優質高效“保姆”式服務,切實幫助農戶實現了“離鄉不離地,不種有收益”理想農耕生活,切實為保障糧食安全築牢了人員保障基礎。
産銷結合 糧食生産邁上現代化新&階
“有了國家實實在在的惠農政策和有關部門對‘耕、種、防、收’全程的貼心服務,現在種植糧食工作變得更高效更實惠,也讓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新源村藜麥種植戶蒲海平説道。
近年來,全鎮依託省級(青稞、藜麥)産業園,以農業規模化種植為基礎,聚集現代生産要素,通過企業、合作社帶動,建成了青稞藜麥加工廠、枸杞烘乾廠、糧油加工廠及饃饃、糌粑加工廠等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農作物初加工規模約7000余噸,精加工規模約100余噸,通過網絡+訂單+零售的銷售模式,銷往四川、西藏、果洛、玉樹、甘肅、青海本省等地,種植+加工+流通配送的基礎産業體系架構已初步形成,産業鏈得到延長、價值鏈持續提升。
農機裝備更加先進 種地挑上“金扁擔”
“農機接力,收穫高效。”香日德鎮拉項合作社負責人説,“用上收割機,3天收完青稞;旋耕機翻田整地,農時一點沒耽誤。”大農機縱橫馳騁,新技術落地田間。
近年來,全鎮堅持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迅速,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高,農民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目前,我鎮小麥、青稞兩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65%、60%,農機化率顯著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階。
農技農藝不斷升級 農業生産降本增效
“擴間距,縮株距,調肥控旺,技術到位”香日德柴興村杭白菊種植地裏,遠道而來的浙江農業專家正在田間進行指導,近年來,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全鎮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種糧大戶,讓大家把所見所聞所學寫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裝進農民的口袋中,探索一條科技興農、以農富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耕地有限、科技無限。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致富本領,補短板、強弱項,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動農技人員下沉到農村基層,發揮“科技+人才”綜合優勢,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