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行業

一碗拉麵飄出“幸福味”

2023-06-29 16:32:21 | 來源: 海東日報

  當我們還沉浸在夢鄉中時,為生活奔波的拉麵人卻迎來了早上最忙碌的時段,熬製湯底、和面、準備食材,只見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來回穿梭。

  “老闆,來一碗毛細牛肉麵,再加一個茶葉蛋,謝謝!”6月20日清晨,在山東省開拉麵店的馬玉珍迎來了第一位客人,大家分工明確、合作默契,以飽滿的熱情和周到的服務為顧客準備了溫暖而又美味的拉麵。

  馬玉珍是土生土長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沙連堡鄉乙什春一村人,25年前,他還是個滿腔熱血要創業的有志青年。“當時,看著身邊懷揣致富夢的同伴爭相走出大山,創業經營拉麵館時,我是真着急啊。”面對當時沙連堡鄉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氣候條件差、種植效益低等多種自然資源條件的限制,年僅18歲的馬玉珍不想這樣捉襟見肘、左支右絀地過完這一生。

  於是,馬玉珍走出這座大山,和千千萬萬外出創業開辦拉麵館的化隆人一樣,踏上了外出務工、創業這條路,他先在安徽省池州市的一家面館當服務員,兩年時間內,他一刻也不放鬆,閒暇時間,就跟着和面師傅學習和面、搋面、拉麵的手法和技巧。

  果然“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時間的打磨,馬玉珍不僅學會了如何製作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拉麵,而且也學到了一些經營管理理念。

  後來,馬玉珍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創業的他屢屢碰壁,先後在廣東省、浙江省、天津市經營的拉麵館皆因門店選址、不懂營銷等原因以失敗告終,但他不氣餒、不放棄,深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積極分析前期創業失敗的原因,隨着總結經驗教訓加上政策的東風向他吹來,在山東省禹城市正式開起了自己的拉麵店,這一開便是17年。

  “現在我的拉麵店每日營業額不低於7000元,月收入大概有4萬元左右,因為堅持,我還在天津開了分店。”馬玉珍滿臉幸福地説道,一碗拉麵讓他們化隆人換了活法、掙了票子、創了牌子、育了孩子、拓了路子、換了腦子,生活質量大大提高,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越過越有奔頭。

  馬玉珍只是沙連堡鄉上百戶拉麵人奮力向上的一個縮影。乙什春一村黨支部書記馬索洛麼乃説,村裏的大部分青年創業者都去外地務工,一碗拉麵帶富了村裏一戶又一戶人家,這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關愛和幫扶,也離不開黨委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他們不僅通過拉麵鼓了百姓的腰包,而且盤活了剩餘資金,在鄉域內興辦養殖場,為村內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平台,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化隆拉麵人到外地開拉麵館,做拉麵生意,他們依靠“一口鍋、兩張桌子、三把椅子”,通過“人帶人、鄰幫鄰、親幫親”的方式,不僅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而且鼓了“錢袋子”,摘了“窮帽子”,買了“新房子”,收益可觀,大家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

  沙連堡鄉黨委書記文成當智説,如今,一碗拉麵成為沙連堡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今後,沙連堡鄉將繼續在政策宣講、技術培訓以及資金扶持方面加大力度,助力拉麵産業蓬勃發展,拉麵隊伍發展壯大,為做大做強拉麵産業保駕護航,助推鄉村振興。(記者 李永蘭 通訊員 文曉蘭)

[責任編輯: 卡婭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73919